Phone: 158-7790-1281 Email: cq@qdjxhz.com

关于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的申报指南

2018-08-09 17:11:06 375 Admin


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申报指南


重点研发计划针对事关我省整体自主创新能力、产业核心竞争力、共性和社会公益性重大问题等,围绕研发链部署创新链,重点支持从应用基础研究、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开发到成果转化产业化示范进行全链条创新设计,促进从研究开发到应用示范的有机衔接。支持面向行业、面向区域特色产业、面向市场开展共性技术开发、工程化应用、技术集成和成果转化等研发与服务项目,推动形成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新产品、新工艺、新品种、新业态、新模式,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领域和区域发展提供持续性的支撑和引领。

一、工业领域

(一)材料与矿冶(铜基材料)重点专项

围绕云南铜产业链共性关键技术,提升完善产业链技术水平,打造完整的铜材料及铜产品产业链,重点突破新型铜材料及铜产品研发、加工成型技术及其相关配套设备等关键共性技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1.铸铜转子真空压铸系统关键技术研发

研发内容:研发真空压铸模具型腔-压室系统密封工艺,为纯铜转子镶嵌件压铸提供真空压铸模具设计的实验依据和压铸过程中高温压铸模的密封方案;研发高排气能力真空压铸系统,适合高温金属的排气阀及抽气工艺参数;研发真空压铸铸铜转子的工艺路线,获得相应工艺技术参数,提出纯铜转子真空压铸工艺规范。

考核指标:真空压铸系统静止状态型腔真空度达到10kPa,工况下可在0.5s-1.0s内达到型腔真空压力<20kPa 的真空状态;开发1个以上规格真空压铸高转速纯铜转子产品,成品率不低于90%;开发转速在7000rpm15000rpm的纯铜转子,完成电机装配测试; 申请发明专利5件以上,制定3项标准以上。

2.铜合金网衣网箱材料关键技术研发

研发内容:研究高活性多组元黄铜合金非真空上引连铸技术;研究高强度复杂黄铜合金连续加工技术;研究海水养殖用铜合金网海试性能测试技术。

考核指标:材料合金化学成分,Cu:6163%Sn:0.81.2%Ni0.30.9%Al0.30.6%B0.0030.01%Mn:0.050.2%Zn:余量;Φ3mm黄铜合金丝材力学性能:Rm≥399MPaA≥29%;建成500 /年铜合金网衣网箱材料生产线;申请发明专利1件以上,制定标准1项以上。

3.铜合金镀膜材料制备关键技术研发

研发内容:研究高性能合金元素非真空熔炼配置过程中损耗规律及原理;研究高活性多组元导电铜合金的非真空连铸技术;研究高性能铜合金镀膜丝线材坯料制备技术。

考核指标:制订高活性组元导电铜合金非真空连铸技术工艺规范;高强高导铜合金极限抗拉强度/导电率≥450MPa/90%IACS、延伸率≥6%;高耐疲劳铜合金极限抗拉强度/导电率≥420MPa/78%IACS、单丝抗疲劳能力为纯铜丝的 3倍以上;建成2000 /年高性能铜合金丝线材中试生产线;申请发明专利2件以上,制定标准1项以上。

4.高端磷铜球制备关键技术研发

研发内容:研究高均匀PCu合金的连续熔铸技术;研究高性能微晶PCu球的连续加工技术;开发高性能微晶PCu球连续自动生产线。

考核指标:P含量0.0450.055%;内部组织致密,晶粒细小,无夹杂、无气孔、无分层;磷铜球直径Φ25mm;磷铜球的直径允许偏差≤±7%;建成5000/年高端PCu球生产能力;申请发明专利1件以上,制定标准1项以上。

5.稀土压铸铜合金材料关键技术研发

研发内容:研究稀土对铜及高强高导铜合金熔体的净化作用技术;研究稀土对铜及高强高导铜合金组织性能的影响机理;研究稀土高强高导铜合金压铸工艺;研究稀土中间合金精炼、特殊加工工艺共性技术。

考核指标:稀土压铸铜合金强度≥250 MPa,电导率≥97%IACS,软化温度≥150℃,平均晶粒直径≤90μm,蠕变极限≥50MPa;申请发明专利1件以上,制定标准1项以上。

6.超细铜银/锡合金材料生产工艺开发

研发内容:研发超细耐疲劳铜锡合金线材、超细铜银合金生产设备;研究超细耐疲劳铜锡合金线材、超细铜银合金生产工艺。

考核指标:铜合金线材(直径3mm)能满足拉制直径0.03mm及以下的细丝要求;形成1500/年的产能;申请发明专利1项以上,制定标准1项以上。

7.电动汽车充电岛用铜及铜合金材料关键技术研发

研发内容:研发电动汽车充电桩电缆制备工艺技术。

考核指标:成功开发电动汽车充电桩专用电缆;建成年产8000kM的生产线;申请发明专利5件以上,制定标准3项以上。

(二)材料与矿冶(铅锌基材料)重点专项

围绕云南铅锌产业,突破一批铅锌基新材料关键技术,研制出五元锌粉、挥发超细锌粉、锌镍(锌锰)锌合金、新型稀土铝锌合金、锌镍电池等新产品、新技术、新装备,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科技成果。

1.锌粉系列产品关键技术开发

    研发内容:研究五元合金锌粉制备技术;研究挥发锌粉制备技术;研究片状锌粉制备技术。

考核指标:五元锌粉单耗比行业平均水平降低10% 以上;挥发超细锌粉粒度在300目以上;片状锌粉符合GB/T260352010要求;建成1条锌粉示范线;申报专利3件以上,制定企业技术标准1项以上。

2.锌镍/锰系列合金技术开发

研发内容:研发能够提高结构件镀锌质量,钢材表面耐蚀性,延长钢结构件的使用寿命,提高钢结构件表面的光洁和美观度,降低用量的锌镍锌锰系列合金生产技术。

考核指标:研制出适用结构件镀锌客户需要的调整用锌镍/锰系列合金,大幅提高纯锌的流动性、防止漏镀、增强镀层表面的光洁度、美誉度、耐蚀性,可使结构件镀锌厂家的锌耗量平均降低34公斤每吨锌耗、平均降低锌耗6%;建成年产800吨锌镍/锰系列合金示范线;申报发明专利1件以上,制定企业技术标准1项以上。

3.稀土铅银合金阳极技术研发

    研发内容:研发锌电积用1.2m21.6m23.2m2铅银稀土合金阳极技术,开展稀土铅银合金阳极生产示范。

考核指标:降低合金阳极Ag<0.3%、稀土<0.3%,生产成本降低20%以上,阳极腐蚀率降低30%,使用寿命提高2倍以上;力学性能(拉伸)提高10%以上,导电性提高5%以上;建成1万块/年铅银稀土合金阳极示范线;申报专利1件以上,制定标准1项以上。

4.二次锌镍电池关键材料及产品制备技术开发

研发内容:研究锌镍电池正负极活性材料、电解液及添加剂成分配比、电池组装技术,废旧锌镍电池电极材料回收技术,开发出标准锌镍电池产品;开展标准锌镍电池生产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锌镍电池正极材料比容量达250mAh/g以上,负极材料比容量达400mAh/g以上;锌镍电池单体电压达到1.6V,电池组的能量密度达到80Wh/kg以上,充放电效率98%以上,深度充放循环寿命达到300次以上;建成3kVAh/年标准锌镍电池生产线;申报专利1件以上,制定标准1项以上。

    5.废旧铅酸电池无害化综合回收技术研发

    研发内容:研发废旧铅酸电池自动破碎分选技术、色选技术及艾萨炉熔炼结合富氧侧吹还原熔炼工艺技术路线。

考核指标:利用研发的技术产出PP塑料、重塑料粗铅和铅锑合金产品,并建成160kt/a铅酸电池无害化综合回收的中试生产线;申报专利2件以上,制标准1项以上。

    6.电解锌熔铸及自动堆码打捆技术研究及应用

研发内容:研究锌熔铸生产设备大型化、机械化、自动控制核心技术;开展电解锌熔铸及自动堆码打捆生产线的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开发出锌阴极片输送机组、150t有芯熔锌感应电炉及配套系统、双勺定量浇铸机、自动控制系统;建成15万吨电解锌熔铸及自动堆码打捆的示范线;申报专利1件以上,制定企业技术标准1项以上。

    7.硫酸锌溶液加压净化有机物研发

    研发内容:研发硫酸锌溶液加压净化有机物技术,开展10 万吨电锌生产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硫酸锌溶液中有机物脱除率≥60%,脱除部份镁离子≤15g/L;建设处理量40m3/h的加压净化系统2套;项目实施内累计节电500kw·h;申报专利1件以上、制定企业技术标准1项以上。

8.铅锌冶炼高盐废水综合处理技术研发及应用

    研发内容:研发铅锌冶炼高盐废水综合处理技术,开展铅锌冶炼高盐废水蒸发结晶生产线的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离子交换产水:Ca2++ Mg2+≤5mg/L,电渗析浓水TDS>15%,产水TDS≤1%;产品NaClNa2SO4纯度达到工业级合格品标准;建设450m3/d铅锌冶炼高盐废水蒸发结晶示范线;申报专利1件以上,制定企业技术标准1件以上。

    9.滇东北超深井铅锌矿床安全开采与绿色循环关键技术研发

    研发内容:研究开发滇东北超深井铅锌矿床安全开采与绿色循环关键技术;研究成套深井矿体开采全寿命周期安全监管防控技术、高效开采技术、固废处置及循环利用技术。

考核指标:建立完整的安全高效、绿色环保的铅锌资源开发模式,形矿石损失率≤1.1%,矿石贫化率≤6.3%,选矿尾砂和废水全回用;建成铅锌行业国内第一深井(井深1526m)的示范生产线;申报专利2件以上,制定企业技术标准1项以上。

(三)材料与矿冶(基础金属功能材料、化工新材料、前沿新材料)重点专项

开展基础金属功能材料、复合材料、化工新材料、超细粉体材料、人工晶体材料等新材料及相关新技术、新工艺研究,完善现有产业链,提高资源利用率和产品附加值,促进云南冶金产品向精深加工产品延伸。

1.高性能表面增材涂层绿色制造关键技术研发

研发内容:研发界面模糊化技术,使涂层与基体达到冶金结合强度,制备长寿命高性能涂层;研究致密超厚涂层制备技术;研发绿色再制造技术,模拟涂层制备和使用过程中的界面形貌形成及演变过程;研发表面增材绿色制造前后处理和内孔喷涂技术及设备。

考核指标:开发表面(特别是内孔)增材绿色制备技术1项;掌握长寿命表面耐磨损及耐腐蚀涂层制备技术2项以上;在汽车发动机制造与再制造等方面形成新产品1个以上,申请发明专利5件以上。

2.高硅铝硅合金关键技术研发

    研发内容:研究射沉积工艺沉积坯形状控制技术;研究制备不同硅含量铝硅合金工艺技术;研究喷射沉积高硅铝合金后续致密化工艺;研究喷射沉积高硅铝合金热处理工艺。

考核指标:开发出高硅铝硅合金关键技术1项;掌握喷射沉积高硅铝合金后续致密化工艺技术;建成500/年高硅铝硅合金中试生产线;申请专利2件以上。

3.铝提纯工艺与装备一体化技术研究

    研发内容:研究在下拉式定向凝固炉上铝试验提纯工艺;研发大尺寸精铝锭定向凝固提纯设备,开展大尺寸精铝锭温度场的均匀性及与现场生产条件的匹配研究;研究流动铝液对结晶区温度梯度大小、晶粒生长形态及杂质扩撒技术,分析影响连续偏析提纯效率的关键因素,优化提纯工艺。

    考核指标:铝中主要杂质SiFe的含量提纯至≤0.02%;开发铝提纯成套工艺技术1项,为连续偏析提纯设备设计提供依据;形成年产能2000吨精铝生产能力;申请专利1件以上。

    4.高品质铝钛硼丝关键技术研发

研发内容:研究铝钛硼合金反应热力学和动力学;研究铝钛硼合金第二相TiAl3TiB2尺寸及分布控制技术;研究高品质铝钛硼丝质量洁净技术; 研究铝钛硼合金对铝及铝合金细化剂效果;研究铝钛硼丝生产线连铸连轧工艺;研究铝钛硼丝生产中附产品氟铝酸钾应用。

考核指标:铝钛硼丝产品质量达到英国KBM公司水平;建成年产2000吨铝钛硼丝中试生产线;申报专利1件以上,制定企业技术标准1项以上。

5.高性能陶瓷电容器用介质材料研究

研发内容:研究陶瓷电容器用介质材料合成调控、包覆、核-壳结构构筑技术;研究介质材料介电响应和介电极化机制,高介电常数和低介电损耗协同控制技术;研究陶瓷材料制备关键工艺技术。

考核指标:提出新的高性能介质陶瓷介电极化机制和指导性模型;研制出1-2种优异综合性能的纳米基介电陶瓷材料,其指标为:介电常数5000-8000,介电损耗0.02-0.05,绝缘电阻1GΩ.cm,温度系数±15%。申报专利1件以上。

6.磷酸钒锂正极材料生产的关键技术研发

研发内容:研发磷酸钒锂正极材料关键技术;研发磷酸钒锂正极材料全套生产工艺。

考核指标:磷酸钒锂正极材料≥180mAh/g,工作电压:2.0V4.8V之间;建成磷酸钒锂正极材料中试生产线;申报并获得授权专利2件以上。

7.12萘酚关键技术研发

研发内容:研发12萘酚联产磺化反应过程中1萘酚比例的提高技术;研发碱熔过程中游离碱含量稳定控制的技术;研发酸化煮沸过程中用硫酸钠多效回水做三煮水对产品质量影响的技术;研究精馏过程用四塔连续蒸馏全套生产工艺。

考核指标:1萘酚含量:≥99.5%2萘酚含量:≥99.5%;建成精馏过程用四塔连续蒸馏全套生产线;申报专利1件以上,制定企业技术标准2项以上。

8.永固紫关键技术研发

研发内容:研发永固紫粗品生产工艺自动化控制、产品收率技术;研发永固紫球磨精品生产工艺控制对产品性能影响技术;研发永固紫精品红相和蓝相产品的生产技术;研发提高永固紫精品浓度和分散性技术;研发永固紫精品水性产品生产和应用技术。

考核指标:永固紫粗品含量:≥98%;永固紫精品浓度≥99%;申报专利1件以上,制定企业技术标准2项以上。

(四)电子信息与新一代信息技术重点专项

1.射频识别技术(RFID

    研发内容:研发基于RFID技术的电子车牌识别系统;研发基于电子车牌识别系统的不停车收费系统、车辆稽查布控系统、客运车辆行车轨迹跟踪系统;开发基于无源超高频射频技术的目标跟踪系统。

考核指标:性能指标达到国内国际领先水平,电子车牌符合国家电子车牌的相关规范(或者符合相应的行业规范),并根据规范要求通过国家权威检测机构的相关测试,成果能够进行不停车收费、车辆行车轨迹跟踪的示范应用。提供完整的数据接口,实现与交通、交警部门的数据互联互通。射频跟踪系统的兼容性:可以使用各种标签如蓝牙、低能蓝牙(10m30m)WifiZigbee(30m300m)Lora(300m3km)RFID (no batter, small distance);系统易使用:具有互联网浏览访问相关机制, 提供协议;耗能低电池使用寿命长;芯片可以反复使用;实时定位多目标: 一个系统共有40个通道, 每个通道每秒能定位1000目标;定位精确: 1°3°(在露天场所);应用范围:可用于防盗、安全、物流、学校、工厂等。

2.虚拟现实/增强现实(VR/AR

    研发内容:开发VR/AR软件技术(计算机视觉、三维重构、三维引擎渲染、实时拼接、人机交互)、VR/AR内容制作(影视、动画、直播、游戏、新闻、社交)、VR/AR硬件(背包电脑,眼镜,头盔,动捕)。VR/AR与其他产业的融合技术与应用。

考核指标:开发出高品质VR内容,并从VR内容制作硬件生产、软件开发、动态环境建模、内容制作分发等多个方面布局VR产业链,包括VR/AR核心的拍摄、拼接、压缩、三维重构、三维引擎渲染技术解决方案,旅游、医疗、新闻、教育行业的VR/AR解决方案,面向消费者的精品VR/AR应用,线下场馆的VR/AR体验中心解决方案。

3.数字电视地面广播传输系统(DTMB

研发内容:研发数字电视地面广播传输系统的编码技术、增强DTMB系统、接收机设备等,开发全产业链设备和工程应用方案。

考核指标:掌握全套关键技术,建立专业化运营系统(平台);数据收集、挖掘、应用。

4.信息集成关键技术

研发内容:研发流程工业智能工厂整体集成关键技术;研究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城市智慧停车系统关键技术,开展示范应用;研发监所AB智能化集成管理系统。

考核指标:开发完成智能工厂整体集成规划设计;智能工厂建模与仿真优化;整体信息集成平台开发;智能管控;城市智慧停车平台;智能停车库管理系统等;建设智慧停车示范应用,将新建和改建的停车场统一接入城市智慧停车平台,实现城市智慧停车目标。

5.超海量数据处理

研发内容:研发新一代超大规模科学数据处理执行框架;优化数据处理模型与接口;研发面向海量分布节点的框架与模型部署方法。

考核指标:完成一套面向超大规模数据处理与分析的执行框架,能够提供有效的人机交互界面,实现快速处理流程定制。能够满足1000个以上计算节点的部署能力;针对云上云等环境提供可部署能力。向云南省各行业开放所有的代码,提供基准程序。

6.国产操作系统、应用软件

研发内容:基于国产芯片的国产操作系统研发:具有操作系统账号管理、身份认证和访问控制、集中授权、安全行为审计等特点;实现统一授权,统一审计的要求;满足企业大量关键业务设备的应用需求及保障运维安全审计管理;符合ISO27001国际标准、国家安全操作系统标准;满足基础操作系统安全风险,提升系统安全、可控性。

考核指标:基于国产芯片的国产操作系统应用示范:在国产芯片上完成操作系统X86平台到国产MIPSARM架构的移植,实现系统便捷快速安装;深度适配基于国产芯的内核模块,使系统更加安全、稳定;视窗界面的移植优化订制,实现易用的符合国人操作习惯的全新UI操作使用界面。实现系统集中账号管理、安全授权、行为审计的安全特性。

7.智慧电梯运行安全监控云平台系统研发

研发内容:研究电梯运行安全实时监测以及应急处置救援的物联网管理系统并适用于其他类型特种设备安全监管的统一综合服务平台关键技术及成套系统集成技术。

考核指标:开发出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适用于智慧城市应用背景下电梯运行安全实时监测以及应急处置救援的物联网管理系统,并适用于其他类型特种设备安全监管的统一综合服务平台。实施10个以上城市的电梯物联网建设,终端产品(采集终端与显示终端)的产品化;申请软件著作权2项以上;申报软件产品2个以上。

8.基于物联网的国际运输管理平台研发

研发内容:研究开发基于物联网技术手段的追踪管理我国与东盟各国货物运输系统平台,特别是大型建设项目成品半成品的陆运、海运及陆海结合运输过程中的业务,如沿途跟踪、中转暂存、海关交验等。

考核指标:系统端软件(物联网平台管理软件)的实现;终端产品(采集终端与显示终端)的产品化;基于云平台的综合管理系统的开发和运用;在东南亚、南亚国家进行应用示范。

9.基于北斗导航的无人机研发

研发内容:研究开发系列基于北斗导航系统、能适应于农、林、牧、渔、工业、建筑、科研、交通、娱乐等多行业应用,实现神经元无人机飞行控制并拥有优异飞行性能和续航能力,具备智能化自主飞行能力的无人驾驶飞机;开展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研发成功系列基于北斗导航系统适应不同应用领域的无人机产品,飞行性能、续航能力、智能控制等指标接近并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建立研发和示范基地,年生产能力不低于5000驾。

(五)先进装备制造重点专项  

1.先进内燃机可靠性研究

研发内容:研究内燃机整机结构技术;研究基于可靠性的整机协调技术;研究内燃机可靠性验证技术;研究内燃机应用匹配可靠性;研究基于可靠性的轻量化技术;研究内燃机故障早期诊断技术;研究内燃机关键零部件可靠性技术。

考核指标:建立内燃机整机可靠性及零部件可靠性研究流程与工作规范;建立内燃机整机、零部件可靠性研究平台;设计并制造相关的物理样机1台;开发可靠性专用试验装备产品1个以上,建立在行业和地区有影响的内燃机可靠性研究平台;制定标准3项以上,申报发明专利20件以上。 

2.桥式起重机的轻量化或控制技术研究

研发内容:研究桥式起重机可视化操作与远程监控技术;研究作业数据与设备在线监测技术;研究吊物识别与智能定位技术;研究吊钩防偏摆与稳定性技术。

考核指标:开发桥式起重机可视化操作与远程监控;开发出针对起重机作业工况及机械设备状态的在线监测系统;开发出吊物识别及定位技术;具备智能特性的新型桥式起重机整机研发及工程实施;制定标准1项以上,申报发明专利3件以上。 

3.轨道交通设备安全保障关键技术研究及集成应用

研发内容:研究轨道交通设备动态信号采集和处理关键技术;研究设备健康状态智能诊断技术;研究设备的健康检测关键技术;研究设备的运维管理关键技术。

考核指标:开发轨道交通关键部件的状态监测系统;开发基于智能诊断技术的轨道交通设备健康监测系统;开发基于多物理量数据采集和分析的轨道交通设备健康检测系统;开发并建立轨道交通运维综合管理系统;制定标准1项以上,申报发明专利3件以上。

4.直升机整机组装生产技术研究

研发内容:引进直升机技术,创新优化直升机组装工艺流程及技术,建立起国产化(物料)的研发验证系统,带动国产化研发中心、直升机托管中心等业务板块的航空产业链。

考核指标:编制直升机组装技术规范,建立直升机装配及产业示范基地;取得中国适航证;制定标准3项以上,申报发明专利3件以上。

5.6电控高压共轨柴油机控制系统研发

研发内容:研发国6电控高压共轨柴油机ECU硬件系统、ECU底层驱动系统、ECU软件系统研发以及控制系统的匹配标定;研发国6柴油机及后处理控制系统(ECU)硬件,国六柴油机控制系统(ECU)底层驱动,国6柴油机控制系统(ECU)软件系统。

考核指标:满足国6柴油机电控系统要求的空气系统、燃烧系统、后处理系统的ECU高度集成控制系统;满足国6排放法规的电控高压共轨柴油发动机电控系统并推广应用;制定标准1项以上,申报发明专利20件以上。

二、农业领域

(一)云南四大粮食作物育种及丰产增效科技创新重点专项

以主要粮食作物为对象,重点开展育种技术与材料创新、优良品种选育、节本增效栽培技术和良种繁育与种子加工研究。通过专项实施,育种效率提高40%;培育新品种50个;研发轻简化栽培技术10套;研制作物SNP基因芯片4张;研发原种(薯)繁育(制)关键技术10套;研发种子质量控制关键技术10套;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累计推广应用1500万亩以上。

1.主要粮食作物育种共性技术

研发内容:针对云南主要粮食作物育种效率不高的问题,通过精确鉴定生产主栽品种和重要育种亲本的生物和非生物抗性的表型和基因型,为品种选育提供优异材料和基因供体。构建高产、抗性、品质的分子辅助选择(MAS)、单倍体高频率诱导、单双倍体(DH)、基因编辑的生物育种技术体系及高效平台。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鉴定出稻作、玉米、麦类、马铃薯10份以上的重要亲本及生产主栽品种的生物和非生物抗性,主要包括稻作(稻瘟病、白叶枯病、耐冷、)、玉米(穗粒腐病、灰斑病、、麦类(锈病、白粉病、面筋、蛋白质、P高效、N高效)、马铃薯(晚疫病、)等性状,品质相关的淀粉、蛋白质、面筋、高油及肥效利用PN高效等性状,以及主要农艺性状的表型和基因型鉴定,提供这些性状的相应基因遗传位点(分子标记)100个以上,遗传距离<5cm;构建高效的主要农作物生物育种技术体系10套以上、高效平台4个以上,育种效率提高40%以上。【预期性指标】申请或获国家专利10项以上。

2.主要粮食作物种子分子指纹检测技术研究与应用

研发内容:研究稻作、玉米、麦类、马铃薯农作物的SNP标记位点,创制其全基因组的SNP基因芯片;制定农作物品种分子指纹检测方法、数据库及查询平台管理和标准样品管理的技术规范;构建品种分子指纹数据库和查询平台;规模化应用农作物品种分子指纹鉴定体系。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建立稻作、玉米、麦类、马铃薯分子指纹检测的SNP位点筛选规范,制作稻作、玉米、麦类、马铃薯SNP基因芯片各1张;制定农作物分子指纹检测技术规范,构建作物分子指纹数据库和分子指纹对比查询平台。【预期性指标】申请或获得发明专利10项以上。

3.主要粮食作物良种繁制与种子质量控制共性技术

研发内容:围绕主要粮食作物良种繁制过程中的关键技术,研究稻作、玉米、麦类、马铃薯农作物的良种繁制技术;研究主要粮食作物种子质量控制共性技术,包含种子繁制、检测、认证加工、仓储、物流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针对种子(种苗、种薯)携带病原的突出问题研发快速检测技术。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研发稻作、玉米、麦类、马铃薯良种繁制技术10套;研发种子质量控制关键技术10套。【预期性指标】申请或获得发明专利10项以上。

4.主要粮食作物丰产节本增效栽培技术

研发内容:针对生产中主栽品种生育进程、产量结构特性,针对用种量过大、肥料及农药施用不合理、种植效益低,以及农村青壮年劳力的不断减少、生产迫切需要轻简化栽培技术等问题,围绕研究生产中主栽品种的轻简化栽培技术,达到丰产节本增效的目的。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提出栽培技术规程10套以上,核心栽培技术示范400万亩。创建百亩核心样板20个以上,其中稻作、玉米、麦类、马铃薯每年各1个以上。年推广应用面积10万亩重大栽培技术8项以上,增产3%,以上亩节本100元以上。【预期性指标】申请或获国家授权专利8项。

5.稻作新品种选育

研发内容:针对云南稻作生态气候复杂多样,对稻作品种类型需求多样性的特点,以解决云南不同生态区水稻生产中存在的关键问题为目的,科学制定冷凉、温暖和籼稻区等不同稻作生态区的育种目标,强化多性状协调改良,通过杂种优势利用、常规育种以及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方法的综合应用,选育出具有优质、高产、稳产、多年生性、多性状、耐冷、耐旱、抗稻瘟病、抗白叶枯病等特点的稻作品种,同时开展云南六大名米等专用稻米品种的提纯复壮选育工作。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育成新品种25个以上。其中育成冷凉稻区的品种4个,耐冷级别达MR以上,产量比区试对照品种增产2%以上;育成温暖稻区的优质高产品种9个(其中米质达国标III级以上品种3个),产量比区试对照品种增产3%以上,中抗稻瘟病和白叶枯病;育成优质籼稻品种5个(其中米质达国标III级以上品种3个),产量比区试对照品种增产2%以上,中抗稻瘟病和白叶枯病;育成多年生稻品种1个,实现种植一次连续收获两年,产量和产区主栽品种产量相当;提纯复壮六大名米品种各1个。年推广能力达到20万亩的重大品种2个。新品种累计示范推广400万亩。【预期性指标】申请或获得国家植物新品种权15项以上。

6.玉米新品种选育

研发内容:针对云南省玉米生产需要优质、抗逆、稳产杂交玉米新品种,以及玉米生产结构性调整的需求,结合常规育种和分子育种新技术,选育高产、稳产、优质、多抗、广适性、多用途的新品种。培育突破性的强优势杂交玉米新品种(饲用玉米新品种;高油玉米、优质蛋白玉米、高淀粉玉米新品种;鲜食玉米新品种;青贮玉米新品种等)。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育成玉米新品种10个以上,年推广能力达到50万亩重大品种2个以上。其中育成突破性的稳产、多抗饲用玉米新品种5个以上,产量较对照增产5%以上,品质达到饲料玉米国标二级以上,抗3种以上玉米主要病害,耐低氮胁迫指数80以上,耐旱指数85以上,预期推广面积潜力在50万亩以上。育成特用玉米新品种5个以上,产量与对照品种相当,高油玉米油份≥7.5%、优质蛋白玉米赖氨酸≥4.0%、高淀粉玉米粗淀粉≥75.0%、鲜食玉米品质达到国标二级以上、青贮玉米品质达青贮玉米国标三级以上且生物产量鲜重≥5.0吨以上。新品种示范推广500万亩。【预期性指标】申请或获得国家植物权品种权15项以上。

7.麦类新品种选育

研发内容:针对云南省麦类生产上存在的生态多样性、品种多样性、功能的多样性等实际需求,结合常规育种技术和育种新技术,选育优质、高产、多抗、广适性、多用途的麦类新品种。选育优质专用高产多抗小麦新品种选育;选育高产多抗杂交小麦新组合选育;特色优质小麦新品种选育;选育优质专用大麦(含青稞)新品种选育;选育特色燕麦品种筛选。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育成麦类新品种20个以上,其中选育高产多抗中筋小麦新品种5个(品质指标介于强筋与弱筋之间;省区试产量较对照品种增产3%;抗条锈病、白粉病),高产多抗弱筋小麦新品种2个(省区试产量较对照品种增产或减产不显著;抗条锈病、白粉病),强筋小麦新品种1个(省区试产量较对照增产或减产不显著)。选育强优势杂交小麦新组合3个(区试产量较区试对照种增产5%以上)。选育高产多抗饲料大麦新品种4个(省区试产量较区试对照种增产5%以上;抗白粉病、条纹枯病),高产多抗啤酒大麦新品种3个(省区试产量较区试对照种增产5%以上;抗白粉病、条纹枯病)。选育高产多抗青稞新品种1个。选育特色优质小麦新品种3个(糯小麦或彩色小麦或燕麦,区试产量较对照增产或减产不显著)。【预期性指标】申请或获得植物新品种保护权及专利15项以上。麦类新品种累计示范推广200万亩以上。    

8.马铃薯新品种选育

研发内容:针对云南马铃薯是粮食作物,同时也是蔬菜、饲料及加工原料兼用作物等实际需求,选育适合大春马铃薯栽培区域(滇东北、滇西北等)、冬季马铃薯生产区域(德宏、建水、临沧、版纳、普洱及北部河谷区域)、适合小春马铃薯生产区域(陆良、大理、保山等)、适合秋马铃薯生产区域(陆良、宣威)生产所需的多用途马铃薯新品种。这些品种的总体要求是高产稳产、抗晚疫病、商品性好。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育成马铃薯新品种10个以上,新品种示范推广200万亩,年推广应用面积10万亩以上重大品种2个以上。其中大春作生产马铃薯新品种4个以上,产量不低于2000kg/mu,比对照品种(合作88)增产10%以上,多点示范平均产量不低于1800kg/mu,晚疫病抗性中抗以上;选育适合冬作生产马铃薯新品种2个,产量不低于2500kg/mu,比对照品种(合作88)增产10%以上,多点示范平均产量不低于2000kg/mu,淀粉含量12%-15%,休眠期短,晚疫病抗性中抗以上;选育适合小春生产马铃薯新品种2个以上,产量不低于2000kg/mu,比对照品种(合作88)增产10%以上,多点示范平均产量不低于1800kg/mu,生育期80-90天,苗期对干旱胁迫及低温胁迫不敏感;选育适合秋作生产马铃薯新品种2个以上,产量不低于2000kg/mu,比对照品种(合作88)增产10%以上,多点示范平均产量不低于1800kg/mu,休眠期90-100天,晚疫病抗性中等以上;完成1套云南马铃薯四季生产种薯繁育供应体系标准;完成主推品种配套栽培技术规程4套。【预期性指标】申请或获得植物新品种保护权15项。马铃薯新品种累计推广应用200万亩以上。

(二)云南主要特色经济作物资源育种及生产技术研究示范重点专项

结合云南省特色经济作物种植的特点和规律,围绕育种技术与材料创新、优良品种选育及繁育、节本增效栽培技术、种子加工等科技创新链条,创制优异新种质,形成高效育种和种植技术体系。在国家、省级农业科技园区推广示范的优先支持。

1.云茶产业提质增效关键技术研究

研发内容:云南特色茶资源发掘利用、新品种繁育推广、茶树高效栽培配套集成技术与机械化、普洱茶低碳绿色加工等关键技术,以科技引领云茶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的提质增效。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发掘特异茶树资源30份,筛选特色茶树新品系10个,选育新品种3个,新品种累计推广应用10万亩以上;中低产茶园改造技术集成示范10000亩,亩产提高10%以上,茶叶综合产值提高15%以上;建立1套茶园机械化作业工作规程;茶园栽培管理机械化示范20000亩;开发新产品3个。【预期性指标】申请或获得植物新品种保护权及专利5项以上。

2.主要蔬菜作物育种和安全高效栽培技术创新

研发内容:以云南主要外销主要蔬菜品种为研究对象,开展育种、种苗繁育和安全高效生产等技术研究,发掘蔬菜重要品质、抗病虫性、雄性不育等经济性状相关基因和分子标记,应用于蔬菜种质资源鉴定和辅助育种;选育优质、抗病、适应性好,适于云南冬春和夏秋两大高原特色蔬菜生产的蔬菜新品种;结合所选育的品种,开展种子种苗繁育标准化技术研究与应用,研发集成适于不同环境与栽培模式(露地与设施栽培)的安全高效生产技术,通过多点试验与生产试验测试,进行研发成果的示范与推广应用。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培育新品种12-15个;制定种子种苗繁育标准化技术12-15套;建立安全高效栽培技术标准10套以上;新品种亩产量较对照增加 10% 。【预期性指标】申请专利30项;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累计示范应用100万亩。

3.云南高原优势水果新品种选育

研发内容:以云南有代表性的优势水果为研究对象,开展种质资源精准鉴定与创新、优良品种选育、省力化生态高效栽培技术等研究;建立以品质育种为核心的高效育种与评价体系;培育特色、优质和高产水果新品种并进行试验示范;对现有果园主栽品种的轻简化、省力化、生态化栽培技术进行研究集成并示范。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培育新品种5个以上;高效生态栽培新模式2-3套;果品质量标准3-5个;核心栽培技术示范1万亩以上,创建百亩核心样板4个以上;新品种、新模式累计推广应用60万亩以上。【预期性指标】创制矮化砧木新品系2个;申请或获得发明专利3项以上;获得省级非主要农作物新品种认(鉴)定 5个以上;培训农户等2000人次。

4.云南高原特色花卉新品种选育及高效生产技术集成

研发内容:以鲜切花及特色观赏植物为研究对象,开展花卉种质资源收集鉴定,发掘花卉观赏性、抗性等重要性状相关基因和分子标记,选育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自主知识产权新品种;研发集成适于不同区域与栽培模式的环境友好型高效生产技术,实现规模化示范与推广应用,促进云南花卉产品品质的全面提升。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创制和培育远缘杂交、抗病的育种材料60份,发掘相关分子标记位点20个和重要基因6个,培育新优株系35个。建立花卉的高效环境友好型栽培技术,制定行业或地方标准7项。【预期性指标】新申请或获得新品种20个,申请专利15项;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累计示范应用10000亩、新增总产值5亿元,培训基层技术人员和农户50000人次。

5.云南甘蔗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技术集成

研发内容:针对云南蔗区生态类型复杂多样,对甘蔗品种类型需求多样性及生产结构性调整的需求特点,以分区育种和轻简高效栽培技术集成示范为思路,开展云南优异野生种质资源创新利用研究,发掘优异基因资源,创制新型亲本,构建独立亲本体系,为品种选育提供材料和基因供体;结合常规育种和分子育种新技术,开展区域性新品种选育,培育高产高糖、稳产、多抗、多用途突破性甘蔗新品种;完善甘蔗脱毒健康种苗生产技术体系,为甘蔗品种高效繁育应用提供技术保障;集成甘蔗配方施肥、地膜覆盖、绿色防控等技术,形成甘蔗轻简高效栽培配套技术。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创制亲本新型亲本5个以上,培育甘蔗新品种3个(其中适宜机械化作业新品种1个)以上,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较对照品种含糖量增加5%以上或蔗糖分提高0.5%以上、增产5%以上;构建含云南优异野生种质血缘的独立亲本体系,年生产新型杂交花穗1000穗以上,对外提供利用500穗以上;累计推广应用30万亩以上,实现亩增产0.5吨以上,蔗糖分提高0.3个百分点。【预期性指标】育成通过新品种登记的甘蔗新品种3个以上;申请甘蔗新品种权5项以上;申请制定地方标准3项以上;申请或获得国家专利6件以上。形成栽培技术规程2套。

6.云南特色油料作物新品种选育及配套生产技术集成

研发内容:针对云南高原特色油脂产品市场消费需求,创新种间杂交、小孢子培养生物育种技术;创制高含油量高油酸油菜、花生优异种质材料,开展核心种质资源精准鉴定;选育高产、高含油量的高油酸油菜、花生新品种;研究制订配套良种繁育技术、轻简高效生产技术;开展品种和配套技术集成示范。同时,探索研究高油酸油脂新产品,打造高油酸油脂品牌。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创制高含油量(>48%〉)、高油酸(>75%)油菜优异亲本材料10份以上;培育高油酸油菜新品种(系)5个以上;对20份以上油菜核心种质资源进行精准鉴定。收集引进高油酸(>70%)花生优异种质10份以上;筛选培育高油酸油用花生品种2个以上;对10份以上花生核心种质资源进行精准鉴定。研制良种繁育技术体系2套,制订良种繁育技术规程1项以上;建设1500亩良种繁育基地2个;提出栽培技术规程3套以上, 创建百亩核心示范区5个以上;新品种、新技术推广累计应用20万亩以上。【预期性指标】申请或获得国家植物权品种权5项以上;研制高油酸油脂新产品2个。

7.云南小粒咖啡种质创新及种植技术集成

研发内容:针对云南省咖啡生产存在的品种退化、种植技术不规范、病虫害害严重、品质不稳定以及咖啡初加工过程中质量难以控制等问题,围绕咖啡资源调查、良种培育、生态咖啡园与基地建设、咖啡主要病虫害监控体系建设与应用、咖啡初加工集成技术创新应用、咖啡质量控制体系构建及生产应用等关键环节进行研发并推广应用,促进咖啡产业提质增效。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筛选咖啡优良品种15个以上;提出生态咖啡园种植技术规程1套;创建良种繁育基地1-2个;创新初加工技术3项,节约加工成本8%以上;建立主要病虫害监控体系,制定相关标准2-3个;新品种新技术集成示范30万亩以上。【预期性指标】培训农技人员和农户1000人次;申请或获得国家授权专利3项以上。

8.云南蚕桑优质高效生产新品种选育及丰产增效技术集成

研发内容:以家蚕和桑树为研发对象,围绕稳定发展优质原料茧供基地和实现云南高原蚕桑产业提质增效的目标,发掘利用特色种质资源,通过新技术育种结合常规育种,选育强抗NPV病毒病高产家蚕品种、省力高效人工饲料优良家蚕品种和抗病(褐斑病)丰产桑树品种以及耐剪伐优良桑树品种。同时针对主栽、主养品种的栽、殖丰产技术与节能增效需求,进行小蚕人工饲料育、大蚕省力化育、桑树草本化栽培、桑树剪伐方式混作、等省力高效化技术研发和集成与示范。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育成强抗NPV病毒病高产家蚕新品种2个,示范推广30000张;引进或育成人工饲料育优良家蚕品种2个,示范推广5000张。育成抗褐斑病丰产桑树新品种1-2个,示范推广10000亩;引进或育成耐剪伐优良桑树品种1-2个,示范推广5000亩。研制配方、装备、技术规程、饲养设备等5套,技术示范累计50万张蚕种,示范推广桑园面积50000亩。【预期性指标】建立集成与示范基地2个,新品种审定或登记2-3个,申请制定地方标准3-5个;申请专利3-4项,培训农民1000人次。

9.云南烟草提质增效、生态减害栽培技术研究

研发内容:针对我省植烟生态环境多样,烟农生产过程中肥料、农药大量使用等情况,研究云南省烤烟优质适产的分区分类提质增效生态减害栽培技术,并示范推广。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烤烟提质增效生态减害栽培技术规程6套以上;烟叶生产提质增效和生态防病技术减少土传病害发病率5-10%;与传统生产技术相比,亩均减少化肥施用10%以上,氮磷环境损失减少10%;农药使用量减少10%;烟叶质量和安全性符合卷烟工业要求;大田阶段氮磷环境减排技术示范达30万亩,烟草污染减排技术、育苗技术单项示范面积100万亩以上。【预期性指标】申请或获国家授权专利4项;培训基层技术人员、农户等2000人次。

(三)地方特色畜禽及渔业资源保护利用技术研究重点专项

以具有云南高原特色的畜禽、水产资源为对象,开展资源保存与育种技术集成创新、优良品种(系)选育、高效健康养殖、饲草栽培及加工、疫病防控等研究。重点突破特色资源基因挖掘、养殖(种植)、疫病防控等核心技术,形成高效种植、养殖技术体系,将云南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1. 地方特色牛资源保护及开发利用关键技术研究

研发内容:开展云南地方特色牛资源现状调查,揭示云南地方特色牛的品种特征;建立完善云南地方特色牛选育提高、扩繁、杂交优势利用体系,新成新品种、新产品,为云南地方特色牛产业化开发利用奠定种群和技术基础;构建云南地方特色牛现代养殖及适度规模育肥技术体系,大幅提高云南地方特色牛的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开发优质高档产品,提升加工企业核心竞争力,加速云南地方特色牛资源开发利用进程,促进农民增收。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建立保种基地,核心群存栏种牛150头以上;建立扩繁基地,存栏繁殖牛500头以上,项目完成时存栏数在原有种群数量基础上增加30%以上;研究开发高效日粮产品3-4个。研究开发优质肉、奶系列产品3-5个;产肉性能提高30%,或产奶性能提高50%以上。【预期性指标】集成组装云南地方特色牛关键培育技术,现代化育肥技术或泌乳牛养殖技术各一套;申请专利10件。 

2.地方特色肉羊新品种(系)选育及高效健康养殖技术研究

研发内容:针对云南省肉羊生产和消费特点,以地方特色肉羊深度发掘利用为基础,集成常规育种、MOET和分子辅助育种技术,选(培)育兼具特色、抗逆特性的肉羊新品系。开展品种选择、养殖环境控制、高效繁殖、营养调控、饲养管理等健康养殖技术研发与集成,实现优质、高效、生态健康养殖。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培育肉羊新品系1-2个;建立保种基地,存栏种羊1000只以上;建立扩繁基地,羊存栏1万只以上;羊成活率85%以上,繁殖率170%以上。建立基于家庭农场的肉羊健康养殖模式3个,示范应用15个场(户);研发出低成本的特征性状分子标记快速检测工程化技术及其规程1个。【预期性指标】:制定(含修订)1-2个技术规程(标准),申报专利2-3项,开发新产品1-2个。

3.地方特色猪选育技术研究及开发利用

研发内容:组建具有优良生产性状的地方特色猪核心群;培育地方特色猪杂交新品系;研究确定优质肉品质性状的评价指标;开发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猪肉产品;开展地方特色猪养殖与产品加工示范;建设地方特色猪标准化养殖示范基地,带动农民致富。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组建具有优良生产性状的地方特色猪核心群,存栏基础母猪300头以上;建立扩繁基地,存栏基础母猪1000头以上;建立地方特色猪养殖示范基地,年出栏商品猪10000头以上。明确优质肉品质性状评价指标。【预期性指标】完成地方特色猪产品相关企业标准5项,地方标准3项;申请相关专利5-8个。揭示云南地方猪种肉品质性状的关键功能分子及其调控机制。筛选3-5个优质肉品质生物标记物。

4.云南地方鸡选育及开发利用

研发内容:针对云南地方鸡种资源丰富、肉质独特、产蛋性能低的特点,以提高地方鸡种生产性能为主要目标,制定地方鸡育种目标,通过常规育种和分子辅助育种的综合应用,培育出生产性能好、体型外貌特征明显的专门化品种(系),并组建配套系;针对育成品种,研发出高产状态下的营养需要、饲料配方、环境控制、清洁化养殖、免疫防控等配套的健康养殖关键技术和规程,并进行产业化示范推广。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育成1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云南地方蛋鸡新品种(系),土鸡体型外貌特征明显,年产蛋180枚以上,料蛋比低于2.5,开产日龄不超过135天,产蛋率高于60%的产蛋天数大于300天;建立2万羽种鸡扩繁场1个。【预期性指标】申请或获得国家动物新品种(系)权和专利及规程10项以上。

5.高原淡水鱼健康养殖技术研究

研发内容:针对我省自然、地理条件多样,稻鱼综合种养技术水平较低、特色优势不突出的特点,从田间工程建设、本地特色养殖种类培育、新品种引进、水质调节、饵料投喂、病害生态防治等关键技术环节着手,探索不同地区稻田生态种养条件下,稻-鱼、稻--,-X等高效健康种养模式,实现一水两用,一地多收;针对鲤鱼、草鱼等大宗淡水养殖鱼类和罗非鱼、鲑鱼等产业规模较大的云南特色水产品,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制定防控方法;开展种苗引进的选择与检疫、鱼池改造与清淤、水质改良与调控维护、饲料和渔药选择与使用等方面的集成创新,构建具有云南高原特色的水产疫病防控技术体系。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研究集成养殖模式3-5套,示范面积5000亩以上;亩产值5000元以上;亩减少化肥农药支出成本200元。形成2套以上鱼病综合防控技术体系;苗种成活率提高5%以上;研发疫苗不少于2种。【预期性指标】申请或获得国家专利5项以上,编制鱼病防控技术规范2项以上。

6.优质饲草供给及草畜配套关键技术研发

研发内容:饲草是养殖业的基础,项目围绕生产优质畜产品产业链,开展优质牧草品种选育、栽培、饲草加工调制利用、草畜配套关键技术研究,并集成示范;研发饲草加工设备、平衡日粮配方,构建草畜结合的健康养殖模式,解决云南畜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难题。制定相关技术规范、标准,促进云南畜牧业健康发展。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选育优良牧草新品种或品系3-5个;筛选出可直接用于生产的优良牧草品种、资源25份以上,干物质产量豆科6-8/公顷,禾本科12-15/公顷;优化集成饲草生产、加工利用等关键技术体系3-5套;研制出适宜山区利用的牧草收获或草产品加工设备1套;开发草产品3-5个;种植优质牧草3000亩,加工草产品3000吨;养殖肉牛250头或山羊1000只以上。建立种养结合模式1-2套;【预期性指标】筛选功能基因3-5个,申报优质牧草新品种1-2个,申请专利 6-8件。

7.云南边境畜禽疫病综合防控技术研发

研发内容:针对云南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对跨境动物疫病防控需求,开展云南边境外来动物疫病监测溯源、监管、防疫、疫苗开发等技术研究,研发阻断、防控外来动物疫病入侵的技术与产品;针对云南地方畜禽中具有重要动物卫生和公共卫生意义的疫病,开展病原快速检测、监测技术研发,疫病扩散模型和风险预警技术集成研究与应用;针对云南地方畜禽中对生产性能影响严重的疫病,开展诊断技术、病原生物学及免疫防控产品研发。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研发动物疫病诊断、监测新技术8项以上;分离鉴定云南地方畜禽重要病原100株以上,解析至少50株病原基因组序列;阐明4种以上云南边境外来动物疫病及地方畜禽主要疫病病原流行病学与遗传变异规律;研制畜禽疫病诊断试剂1-2种、疫苗2-3种以上;建立净化示范点23个。【预期性指标】构建云南边境重要疫病及地方畜禽主要病原学与流行病学数据库4个以上,建立疫病扩散模型和风险预警分析技术标准、规范3项,提出风险管控对策1-2项;申报发明专利3项以上。

(四)互联网+”农业农村大数据研究与应用示范重点专项

以农业农村大数据关键技术研发为突破口,完善村、县相关数据采集、传输、共享基础设施,建立大数据采集、处理、应用、服务体系,着力推进数据汇集与挖掘,实现涉农资源共建共享、业务协作协同为目标,进一步解决和突破制约我省现代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全面提升农业农村大数据相关产品和技术的自主研发能力,取得基础理论研究的原创性成果,突破重大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一批适用于云南农业产业的大数据新产品,并实现面向全省的应用示范。

1.“互联网+”农业农村大数据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研发内容:结合云南大数据建设现有基础,依托农业科技园区、农业龙头企业等,建立云南省农业农村大数据采集分析平台,推进云南农业大数据云化升级,开展面向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的大数据关键技术研究,实现涉农资源共建共享、业务协作协同。研究基于互联网+的农产品消费大数据分析技术,建立云南特色农产品透明供应链体系,打通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过程的数据链,对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大数据中的非结构化数据挖掘、空间大数据分析和农业大数据挖掘应用等关键技术展开研究。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建立云南省农业农村大数据采集分析平台,形成云南省农业农村大数据原创成果,研发5项以上适用于云南农业产业的大数据新产品,并在不少于3个高原特色农业产业中进行应用示范。研究突破5类以上特色农产品的透明供应链体系关键技术,构建支撑平台。在2-3个园区/企业示范应用,对接优质经销企业2家以上,数据规模达到EB级别。【预期性指标】申请或获国家专利4项以上;获得计算机软件著作权40项以上。

2.基于大数据的农业物联网技术研究与应用

研发内容:结合物联网技术,开展面向作物生长生理需求的环境数据分析及精准调控技术研究,构建作物生长、水肥药精准管控、农产品快速无损检测等模型,研发农业生产数据采集、水肥药精准管控、生产智能管理、产品检测定级等关键技术,实现生产温、气、光等环境信息实时自动调控;重点研发自主可控的先进农业智能传感器,提升农情、植保、耕肥、农药、饲料、农机作业等相关数据智能化实时采集能力;对农业物联网数据标准、数据处理与分析技术和系统集成等关键技术展开研发,并围绕畜禽、云果、云药、云茶等特色产业,以企业为对象,开展农业物联网工程的示范推广应用。建立健全云南省动物疫病和植物病虫害信息数据库体系、重大动物疫病和植物病虫害防控指挥调度系统,提升监测预警、预防控制、应急处置和决策指挥的信息化水平,实现重大动物疫病和植物病虫害发生规模、疫情动态关键信息的网络化、综合化、全程化监测与速报。基于动物疫病和植物病虫害历史记录开展大数据分析,对疫情扩散特征、历史灾害程度、环境关联等进行深入挖掘,以此为基础开展预报预警。推进云南三农通科技大数据建设与挖掘分析,面向基层农户开展农业大数据相关服务。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建立基于大数据的云南省农业物联网智能平台,形成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全产业链信息服务新模式,在全省不少于3类高原特色农业产业、30家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0家以上科技园区中进行推广示范应用。建立云南三农通科技信息化服务平台,建立基层农业科技大数据信息化服务体系,完善专家服务团队1000人,开展农业农村大数据培训,不少于2万人次。研制动物疫病和植物病虫害监测预警系统不少于5个。开展2-3个示范应用,数据规模达到EB级别。【预期性指标】申请或获国家专利9项以上;获得计算机软件著作权30项以上。

3.基于大数据的农村基层综合信息智能服务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研发内容:加强云南农业农村大数据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围绕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主体,完善省、县、村、相关数据采集、传输、共享基础设施,建立基于互联网+”的农业农村大数据信息一体化服务平台,实现大数据采集、传输、处理、分析、可视化应用及服务功能。开展农业农村大数据信息云服务创新模式推广示范,提供一个面向基层农业农村人员的全面大数据系统服务解决方案,研发移动便携式农村基层综合信息智能服务终端设备,向基层农户提供相关农业大数据指导服务。对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产业的深度融合展开研究,形成一批特色农业产业生产指导模型,促进农业生产方式由粗放式向精准化转变,催生农业生产新业态。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建立面向基层农业农村大数据信息服务体系,实现全省所有行政村覆盖,建立基于互联网+”的农业农村大数据信息一体化服务平台1套,实现移动便携式农村基层综合信息智能服务终端设备1套,推广示范农业农村大数据信息云服务创新模式1套,开展农业农村大数据培训,不少于10万人次。研发特色农业产业生产指导模型不少于5个;围绕不少于5类特色农产品,开展互联网+订单定制农业的示范应用。建立面向云南蔗区基层甘蔗数据采集分析及自动化管理系统,开展2-3个示范应用,开展数据信息服务培训不少于5万人次。构建1套农业高效管理系统。【预期性指标】申请或获国家专利4项以上;农业农村大数据服务规范体系1套;获得计算机软件著作权30项以上。

(五)优质高效种植养殖的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重点专项

以云南典型农田生态系统为对象,围绕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控制及农产品安全生产,坡耕地土壤肥力提升,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循环利用与土壤碳库质量提升,空气环境中植物病原菌的系统监测及其在植物健康管理中的应用,重大有害生物的生态控制,以及作物生产系统两减控害提质增效关键技术方面开展研究与示范。实现主要作物产量不减甚至增加的情况下,降低20%劳动力的投入,40%肥料特别是氮肥的施用量,18%的农药施用量,削减15%的除草剂使用量,20%的农业物资投入。建立试验示范基地7个以上;研发两减控害技术和模式40套以上,新产品7个以上,建立技术规程30套以上,申请或获得国家专利30项以上。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模式累计示范1600万亩。实现云南农作物优质高效种植的农田生态环境可持续管理。

1.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控制及农产品安全生产关键技术研究

研发内容:针对云南省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选择典型粮食生产区的重金属污染农田,以镉、铅为控制对象,研究农田土壤与农产品中镉铅积累过程、污染源识别/解析与风险评估;研发基于超富集植物修复重度镉铅污染农田土壤的技术,中度镉铅污染农田土壤阻控-富集植物修复技术,轻度镉铅污染农田钝化阻控-农业安全利用技术;形成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控制与农产品安全生产技术体系。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制定农田镉铅污染定量化输入输出清单1套;研发镉铅污染农田植物修复、阻控新技术3项,获得农田土壤镉铅阻控钝化新材料或新产品3项;提出农田土壤镉铅污染控制与农产品安全生产技术规程2套;建立面积为1000亩技术核心示范区2个,新技术与新产品在示范区集成应用,实现农田土壤镉铅全量降低5%或有效态含量降低30%以上,中轻度污染农田生产的农产品可食部分镉铅含量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预期性指标】编制镉铅污染农田植物修复技术标准草案1项;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6项;技术辐射推广5万亩以上,培训技术人员、农户6000人次以上。

2.坡耕地土壤肥力提升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

研发内容:针对云南省坡耕地土壤肥力较低的问题,通过对影响土壤肥力培育的自然和非自然因子的分析诊断,结合坡耕地水土保持与合理耕层构建技术研究、作物多样性种植与土壤综合肥力提升技术研究、不同肥源有机肥改良土壤结构技术研究,构建针对不同坡耕地特征的土壤肥力提升集成技术体系。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阐明影响不同区域坡耕地土壤肥力培育的驱动因子;提出坡耕地土壤肥力退化阻控技术5项,土壤肥力提升技术9项;集成针对不同坡耕地特征的土壤肥力综合提升技术规程10套以上,创建示范基地5个以上,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5%,团聚体含量提高10%,综合肥力指数提高20%。技术示范250万亩以上。

3.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循环利用与土壤碳库质量提升关键技术研究

研发内容:针对云南农业有机废弃物的特点和利用现状,结合好氧发酵技术,研究建立云南畜禽粪便等农业有机固体废弃物快速无害化和资源化技术体系;研究优化农业有机废弃物高值肥料化利用工艺参数;研发现代高原特色作物的系列专用有机类肥料新产品和有机调理剂产品;研究土壤有机质和土壤碳库质量提升的定量化有机替代技术;研究化肥减量有机替代的协同增效作用机制;集成建立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循环利用与化肥减量协同增效技术体系。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建立畜禽粪便无害化和肥料化技术新工艺3套以上。研发高原特色作物专用有机类肥料新产品或有机土壤调理剂新产品4个以上。构建农业有机废弃物肥料化与化肥减量协同增效技术体系8套,形成技术规程(草案)8套。【预期性指标】构建畜禽粪便肥料化与土壤碳库质量提升的化肥减量有机替代协同增效技术模式。新技术和新产品累积示范300万亩。申请或授权国家发明专利8 项以上。

4.农业重大有害生物监测及其生态控制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

研发内容:1.建立农业生态环境中重大有害生物的监测和预警技术,结合作物抗性评价技术、分子标记检测技术和数学模型信息技术等的应用,系统检测农业生态环境中迁飞性害虫、流行性病害和恶性杂草的种类、种群数量、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动态规律;整合多尺度分析重大有害生物发生危害的成因、作物-环境-有害生物的关系以及对重大有害生物扩散和暴发的影响。2.探索影响主要农作物及其环境对重大有害生物迁飞、流行和适应的关键因子及其效应,为重大有害生物在生态多样性条件下提供新的预警监测技术。3.研究作物及其环境因子变化对重大有害生物灾变的影响特征,阐明作物与环境变化对农业重大有害生物物种构成、群落结构、分布格局、抵御能力与灾变的内在关联。4.研究作物抗性、生物防治、替代控制和生物多样性等环境友好型、资源集约型的生态调控关键技术。5.集成应用作物抗性、天敌昆虫和群体优势等生态调控技术,分别开展技术应用对迁飞性害虫、流行性病害和恶性杂草的防治效果、靶标选择性和生态安全性评估,优化技术参数,建立相关技术规程,并推广应用。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研发出农业生态环境中农业重大有害生物的预警监测技术模式6套以上,其稳定性和可操作性得到显著提高,可高效监测流行性病害、迁飞性害虫和恶性杂草等重要靶标,预警的准确性达到80%以上,误诊率和漏诊率低于20%,拟合精度达到0.85以上,在30个点以上推广应用;建立以生态控制为核心的6个千亩核心示范区;申报生态控制关键技术规程4个以上,申报国家技术发明专利8项以上;示范应用达200万亩,重大有害生物综合防治效果达到90%以上。【预期性指标】建立能够预警监测迁飞性害虫、流行性病害和恶性杂草的新技术9项以上,构建区域尺度的预测预报模型3个以上,实现多指标的定性和定量评价分析;研发出绿色防控农业重大有害生物的关键技术10项以上,集成3套以生态控制为核心的综合防控技术体系;申报国家发明专利10项以上;建立千亩核心示范区6个以上,关键技术示范应用达200万亩以上,综合防治效果达到90%以上;培养基层农技人员1200人次以上。

5.作物生产系统两减控害提质增效关键技术研究

研发内容:针对我省主要作物对农田资源利用效率低和病虫草害严重,以及伴随的农田生态环境质量下降等问题,开展旱地作物多样性种植模式研究;作物水旱轮作模式创新;作物优质高效种植田间微气候环境调控关键技术研究;田间农药化肥减量高效施用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创新;轻简化栽培关键技术研发;提高作物对资源吸收和利用效率,减少有害生物防控的化学物资投入,提升云南省可持续农业的发展水平。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建立试验示范基地5个以上;实现主要作物产量不减甚至增加的情况下,降低20%劳动力的投入,40%肥料特别是氮肥的施用量,18%的农药施用量,削减15%的除草剂使用量,20%的农业物资投入;田间微气候调控技术15套以上;化肥农药减量高效施用技术10套以上;提出栽培技术规程25套以上,核心栽培技术示范600万亩。【预期性指标】申请或获得国家专利10项以上,培训农技人员、农户1万人次以上。

6.生态种养一体化高效循环农业生产关键技术研究

研发内容:围绕绿色农业生态环境建设,以减少农药化肥用量、生态种植饲用玉米、健康养殖猪鸡、种养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为重点,从环境最佳承载能力研究入手,研究优质饲用玉米品种筛选、饲用玉米减肥减药提质增效机械化栽培、低排放高效猪鸡养殖技术与模式、种养废弃物高效无害化有机肥生产等种植和养殖生态循环农业中的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创新农、牧产业一体化优质高效生产关键技术和模式,提升我省农业生态文明水平,推动我省农牧业的跨越式发展。

考核指标:开发玉米秸秆饲料化配方及其产品3-5个,新型有机肥3-5种;集成饲用玉米、青贮玉米、籽粒与茎叶皆用玉米两减提质增效全程机械化栽培技术4-6套;研发玉米秸秆前处理及饲料化利用工艺与技术1-2种,种养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1-3种,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装备设施1-3套。

(六)高值化精深加工共性关键技术研究重点专项(试点)

围绕云南高原特色农产品,以特色、优势农产品资源,解决高值化精深加工关键技术问题,重点开展特征指标发掘与功能成份的发掘利用、精深加工关键技术的创新应用,解决我省农产品加工关键环节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助推产业转型升级。

1.“云品资源高值化利用及新产品创制关键技术研究

研发内容:以茶叶、蔗糖和咖啡为主要对象,以满足市场需求和解决产业发展关键技术问题为导向,重点开展特征营养物质和功能成份的研究利用,重点突破高效分离与提取纯化、功能强化与稳态化等共性关键技术,重点解决多年来云茶、云糖、云咖等云品深加工工艺技术与新产品创制研究不足,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支撑能力薄弱等问题。创制研发系列新产品,实现高值化精深加工并进行产业化示范,推进云品优势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产业升级和提质增效。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制定技术规程及产品标准10-15项;研发可物化产品8-10项,并形成配套的生产工艺技术;申请或获国家专利15项以上。

2.特色植物资源功能成分挖掘及特征营养物质加工利用技术研究

研发内容:以前期研究基础较好,功效明显,开发前景好,有市场需求和产业化基础的高原特色杂粮、食药两用植物、新资源食品、食用花卉等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功能活性成分提取工艺、加工稳定性及加工对功能物质的影响,开展功效研究;研发具有市场独占性及高附加值产品。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创制研发4个系列共20个产品;获得活性物质与功能成分提取工艺技术及加工技术8项;制定加工技术规范与质量安全标准10项以上;并完成4-6项技术转化;申报或获得专利10项以上。

(七)面向南亚东南亚育种重点专项(试点)

围绕《云南省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育种中心南亚东南亚农业联合研究中心及云南发展高原特色开放农业的要求、南亚东南亚国家实际需求,以水()稻、大豆、甘蔗、木薯等几大主要粮经作物为对象,部署育种试点任务,达到育种效率提高10%以上,培育新品种6个、新品系80个,新品种在东南亚国家累计示范5万亩以上的总体目标。

1.南亚东南亚水(陆)稻高产耐旱育种

研发内容:以南亚东南亚、埃及等水(陆)稻高产、耐旱新技术育种为主线,以当地主栽优良水(陆)稻品种为背景,通过分子标记(SSRSNP)辅助选择、种间杂交、联合研究向当地主栽品种导入高产(直立穗)、陆生适应性基因(QTLs),达到提高当地水(陆)稻品种丰产性、耐旱性、稳产性、培养杰出当地育种家、支持云南企业走出的目的。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选育陆稻新品种2个,通过当地审定,较当地品种增产达到10%以上;示范推广2万亩,在云南、境外建设常态化示范培训基地各1个;培育越南、老挝、泰国、缅甸、孟加拉、尼泊尔、斯里兰卡、巴基斯坦、埃及主栽水稻品种背景高产、耐旱新品系40个,在当地品种比较试验增产5%;在云南培养一年及以上外国育种家9人;提纯当地主栽水稻品种1个,生产原原种3000千克,支持走出去企业在外发展。【预期性指标】发现新的高产基因(直立穗)、陆生适应性基因(QTLs)各一个引进资源100份。

2.面向东南亚大豆育种

研发内容:以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越南、伊朗为主,弱感光、抗倒伏、抗病、高产为目标,选育适应当地种植的非转基因秋大豆新品种,示范已筛选出的高产、优质秋大豆新品种及关键生产技术。同时,在关键时期,多种形式开展高产、优质秋大豆新品种及关键生产技术培训。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在境外审定秋大豆新品种2个;示范稻后高产、优质秋大豆新品种及关键生产技术示范1万亩;比当地大面积生产品种增产10%以上;新选育秋大豆新品系20个;关键时期开展高产、优质秋大豆新品种及关键生产技术境外培训2次,共培训120人次。【预期性指标】引进资源20份。

3.面向东南亚甘蔗育种

研发内容:以缅甸、斯里兰卡为重点,开展甘蔗种质资源交换引进与创新利用,结合当地生产条件选育优良甘蔗品种/材料,筛选的优良品种/材料进行交换、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交换品种材料包括项目筛选的材料、杂交花穗等;选育适应当地高产、高糖、抗病抗逆甘蔗新品种。并对筛选的优良品种/材料进行示范、繁殖,结合试验示范开展技术培训。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在境外审定适宜东南亚国家种植的云南甘蔗品种各2个;通过杂交育种选育适应境外的高产、高糖新品系10份。筛选出适宜南亚东南亚国家种植的甘蔗品种1-2个,较当地品种增产达到10%以上,示范推广1万亩;建设合作培训(研究)基地2个,培养当地育种家2人,培训500人次。【预期性指标】申请或获国家植物新品种权1项以上,引进资源20份。

4.面向东南亚木薯育种

研发内容:以越南、老挝、缅甸、泰国、柬埔寨为主,应用常规育种和分子育种新技术,选育适应当地生产条件的高淀粉、高产、稳产木薯新品种;同时,配套木薯间(套)种、食用和饲用等方面的技术进行集成示范,以达到木薯高效生产的目标。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育成木薯新品种2个以上,其鲜薯淀粉含量≥25.0%、亩产量≥3.0吨且稳产;建设亩经济效益5000元以上的木薯高效生产技术核心示范基地1000亩、带动示范推广面积10000亩以上,培训人员1000人次。【预期性指标】申请或获得国家植物新品种权2项以上。

三、社会发展领域

(一)土壤污染防治重点专项

摸清我省重金属高背景值土壤的空间分布与环境基准,掌握工矿区及其周边土壤的污染状况及风险等级,研发重污染土壤的风险控制技术和工业场地高效修复技术,研发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与安全利用的共性关键技术,包括钝化+植物阻控修复技术,生物修复技术,集约化农区退化土壤的持续利用技术,构建土壤环境质量监测预警管理信息平台,为有效管控土壤污染风险,改善土壤环境质量,保障农产品安全、推进高原特色农业健康发展提供科技支撑。本专项拟启动6个研究方向,每个研究方向拟支持1-2个项目。

1.重金属元素高背景区土壤风险识别与环境基准研究

研发内容:针对我省多个重金属元素土壤环境背景值高的实际,分析高背景区土壤重金属元素的含量与形态特征,研究土壤重金属污染风险识别基准和表征方法,科学确定高背景区域土壤重金属的环境安全阈值,初步构建基于高背景区的土壤重金属元素的环境基准,为全省土壤环境保护与高背景区土壤安全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考核指标:摸清土壤重金属高背景区的成因和主要元素的形态特征,建立基于土壤重金属污染风险识别的表征方法和环境基准,制定土壤重金属污染分级地方标准1个。

2.工矿区高风险地块筛查及风险控制关键技术研究

研发内容:针对我省工矿区周边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和污染面积尚不清楚的实际,开展工矿区周边高风险污染地块筛查工作,科学评价典型工矿区周边土壤污染状况及风险,研发可有效控制污染土壤风险的实用技术,为污染地块的治理与修复研发新的技术与产品。

考核指标:摸清云南工矿区污染地块现状和空间分布;提交云南典型工矿区污染地块风险评价报告1份,工矿区土壤风险控制技术2套,修复示范面积200亩,植被覆盖度大于70%,获得发明专利2件。

3.重金属污染场地土壤修复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研发内容:针对废弃矿山、工业场地土壤污染严重的实际,研发场地污染土壤高效修复技术,包括氯化挥发修复技术、原位淋洗修复技术,重点研究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熔融特性, 氯化挥发技术工艺条件、中试设备,高效淋洗剂的筛选,淋洗液处理回用技术,场地修复技术中试应用。

考核指标:摸清不同类型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熔融特性及熔融温度范围,掌握氯化挥发技术工艺条件、研发中试规模的氯化挥发修复处理设备一套,高效淋洗剂成本低于EDTA,淋洗液处理后达到中水回用要求,修复成本低于国外同类技术,场地修复示范工程土壤重金属含量达到国家场地修复行业标准,获得发明专利1-2件。

4.土壤重金属钝化新材料与植物阻控新产品研发

研发内容:研发高效率、低成本、稳定期长、环境友好型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钝化材料,研发重金属污染农田作物叶面生理阻控技术与产品;研发中轻度重金属污染农田土壤钝化+植物阻控修复与安全利用技术;研发重度污染农田土壤高效钝化-农艺调控-植物阻控耦合技术。

考核指标:研发重金属污染土壤钝化新材料5种,植物阻控新产品3个,形成污染土壤钝化剂产品生产线1条;获得发明专利2件,有效转化1件;开展重金属污染农田阻隔、钝化技术应用示范100亩,实现重金属有效态含量降低60%以上,示范区农产品质量符合国家食品卫生标准,编制重金属污染农田钝化阻隔技术规程草案1-2项。

5.污染土壤生物修复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研发内容:针对污染土壤生物修复速度慢、效率低的实际,研究利用植物激素提高超富集植物提取效率技术,针对水稻易吸收富集重金属的实际,研发土著周丛生物原位修复技术,土壤改良+植物吸收耦合修复技术,筛选生物量大、生长快的重金属超富集植物。

考核指标:植物激素诱导提取修复主要重金属的超富集植物提取效率提高40%以上,开发基于周丛生物原位重金属修复技术1套,重金属污染风险降低70%;土壤改良+植物吸收耦合修复技术使主要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态降低60%以上,农作物重金属含量达到《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2762-2012)标准限值,筛选出生物量大、生长快的重金属超富集植物2-3种,申请发明专利1-2件。

6.土壤环境质量监测预警与数据管理信息平台的开发

研发内容:开展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点位布置与优化的方法研究;研发全省共享的土壤环境质量预警信息平台系统,包括云南土壤质量基础信息数据、肥力质量数据、环境质量数据、农用地等级数据为一体的综合数据库,研究土壤环境质量监测预警的国家例行监测点位布局,构建土壤监测预警与土壤环境数据信息管理平台。

考核指标:建设云南省土壤环境质量监测体系,完成量化土壤环境高质量监测国控、省控点位的布设方案;建立云南省耕地环境质量数据库,数据库包括云南省土壤质量基础信息数据库、肥力质量数据库、土壤环境质量数据库、土壤安全评估数据库4个子数据库;建立云南省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管理信息平台1个;申请发明专利1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2项。

(二)水环境与水污染防治重点专项

在水环境与水污染防治领域,重点开展影响我省富营养化湖泊的重要共性科技问题、全社会高度关切的饮用水安全及水环境风险防控与预警的重要科技问题、制约跨境(界)河流大坝库区水质安全的流域性问题等方面研究,解决高原湖泊湖滨区环境功能提升、富磷区面源系统防控、重要河流水环境质量改善等关键科技问题。本专项拟设置9个项目(方向)。

1.高原湖泊湖滨湿地环境功能提升关键技术与工程应用

研发内容:开展云南省典型湖泊湖滨湿地水网沟通研究与推广应用,调查诊断湖滨湿地水网结构、雨水调蓄能力及水质改善的主要问题,研究不同湖滨水网沟通方法和形态结构对雨季低污染雨水径流的调蓄能力和旱季的净化效果,研究不同水力联通方法及形态结构对湿地系统基底、植被稳定性影响,研究湿地不同植物群落的环境生态效能;开展湖滨湿地低污染水氮磷处理提效技术集成与验证推广,湖滨湿地生物多样性提升研究与规模化推广应用,湖滨湿地长效运行维护管理机制研究及推广。

考核指标:形成典型高原湖滨湿地水网沟通诊断及完善建议报告;建设示范工程23项,实现湖滨湿地水污染治理效果提升,旱季总氮的处理效率比现状提高1030%,雨季对雨污混合污水的调蓄能力提升20%,物种配置更加多样化,种类增加10%;集成典型高原湖滨湿地生态环境功能提升技术,提交湖滨湿地生态环境效能提升方案,并得到地方政府认可和应用;建立一套高原湖滨湿地长效运行管理机制,并被地方政策采纳应用;获得专利3-5项。

2. 滇中湖泊流域内富磷区磷素面源污染阻截技术与应用

研发内容:以滇池、抚仙湖、阳宗海等湖泊及其流域内的富磷区为研究对象,掌握磷素存赋特征和迁移入湖的动态;研发原位生物固定的磷素污染防控技术;研发植被涵养水源治沟拦截减少输移的防控技术;研发富磷区解磷微肥、推进农田减免磷肥施用关键技术;构建源头削减-生物固定与隔离-湿地消纳过程拦截和蓄存调节相结合的高效生态拦截技术系统。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研发富磷区磷素面源污染阻截技术4项,编制相关技术导则草案2~3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件;开展技术应用示范,实现磷流失负荷削减30%以上。【预期性指标】阻截技术实现工程化应用1项。

3.高原湖泊流域健康水循环系统构建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

研发内容:针对高原湖泊外流域补水生态替代、城区污水外排的自然水循环错位,用水和排水模式粗放、湖泊生态用水挤占短缺的问题,以供水-排水-再生水-节水-生态水为控制链条,研究适应高原气候条件下生态补水、天然来水、外排尾水的循环利用模式,结合水文、水质时空循环模拟预测模型,集成供水排水安全、河道原位强化净化及生态修复技术、城市景观水体旱季和雨季交替下水质保障技术等多方面的水循环管理和技术,选择典型区域开展技术应用和工程示范。

考核指标:提出高原湖泊健康水循环利用模式,形成高效水资源实用技术指南,提出水量水质对应保障人体健康和湖泊生态安全的标准体系;建成水资源再生利用技术示范工程,综合示范面积20km2,集成生活节水、原位水循环利用、工业园区废水再生利用和污水处理厂尾水规模化再生利用工程示范,示范区再生水利用率较实施前提高50%以上,申请相关水循环和污染控制专利2项以上。

4.高原湖泊缓冲区截污治污技术优化提升与工程应用

研发内容:针对高原湖泊湖滨缓冲区(最高水位线外延约500m)污染类型多样、污染源复杂、污染强度大等特征,从空间优化管控入手,在缓冲区污染源调查及输移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剖析并集成现有点、线、面源治理技术,构建生活点源截污及尾水回用、径流面源截留调蓄、入湖河、沟、渠原位旁路治理及入湖口湿地末端治污等多技术联动增效截污治污体系,进行缓冲区多源治理技术的优化提升研究,选择洱海西岸某缓冲区开展工程示范,最大限度削减缓冲区入湖污染负荷。

考核指标:开发形成2-4种缓冲区截污治污集成技术;多源治理示范区面积不少于0.3km2,示范区入湖污染负荷较示范前降低30%;形成洱海西岸缓冲区污染源调查报告。获得专利1-2项。

5.高原湖泊流域基于雨季冲击负荷削减的城镇排水系统优化技术与工程应用

研发内容:针对高原湖泊流域城镇排水系统各组成部分运行不协调、系统效能低、雨季冲击条件下污染负荷严重的问题,尤其是针对洱海井喷式污水溢流等突出现象,研究排水系统溢流污染控制技术,提出强化初期雨水和溢流污水收集处理的雨污分流排水系统模式和排水系统改造的技术路线;针对污水管网、雨污调蓄池、污水处理厂协调性差的问题,研究雨季冲击条件下设施优化运行与调控技术;研究建立全系统能耗物耗审计与绩效监管框架,构建基于运行风险的资产管理方法体系、政策工具和软件平台;选择典型区域实现城镇排水系统优化与雨季冲击污染负荷控制工程示范。

考核指标:形成雨季冲击条件下排水系统联合调度与优化运行模式;完成包含3座以上调蓄池和2座污水处理厂(站)区域联调联控优化运行示范工程1项,实现排水系统稳定、安全、高效运行,典型示范区在雨季冲击负荷条件下排水溢流降低至5%以下。获得专利1-2项。

6.城镇饮用水源地水质安全情势与风险预警管理

研发内容:选择云南省城镇集中供水的典型库塘及其饮用水源地,研究饮用水源水中包括藻毒素、重金属、典型农药及其他重要有毒有害物质的含量动态、污染特征、环境因子及影响机制,解析源水中有毒有害污染的来源;研究源水及其水源区内有毒有害污染物的形成、残留机理与迁移转化规律;基于水源地农田土壤、农业生产、工矿企业等基础数据平台,研究饮用水源地维护饮水安全的控制条件和风险预警指标体系。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构建云南乡镇库塘饮用水源水质风险溯源识别方法与理论体系,明确饮用水污染防控机理,制定防控藻毒素、重金属、(亚)硝酸盐等影响饮水安全的技术方案3套。【预期性指标】编制云南库塘饮用水源水质的安全预警体系1套,编制云南饮用水水源地安全管理技术导则1套。

7.跨境(界)河流水电大坝库区水环境预警诊断与库区适应性管理

研发内容:以我省出境跨界河流水电大坝库区为研究对象,分析库区水环境、水生态的变化情况;研发库区水环境、区域生态系统评价与监管技术和区域生态健康诊断、安全评估与生态风险预测预警技术;研发库区受损生态环境修复保育和服务功能提升的空间优化技术,构建库区水体水质保障与陆域生态安全协同联动管理机制和决策支持平台。

考核指标:形成库区水质动态变化及区域生态系统评价与监管技术2-3项、区域生态健康诊断、安全评估与生态风险预测预警技术 2-3项,关键、敏感、重要环境功能区的生态重建技术3-4项,库区受损生态环境修复保育和服务功能提升的空间优化技术3-4项,构建评价与监管系统1个,风险预警与适应性管理平台1个,并在一个典型库区集中示范研究。

8.高原深水湖泊水环境风险控制技术研究与应用

研发内容:针对抚仙湖、泸沽湖、阳宗海等区别于浅水湖泊的明显水环境特异性,开展水质控制与恢复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分析研究,开发湖泊水质-流域过程时空映射技术及流域风险优化调控关键技术,定量评估流域干扰的湖泊水环境非线性影响驱动机制及风险,优化流域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关键技术的时空布局及水质改善效果,研究水质保护和改善的战略性解决方案,并在典型云南高原深水湖泊开展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形成高原深水湖泊水环境风险评估报告,形成高原深水湖泊水环境风险优化调控技术2-3项,提出水质保护和改善的战略性解决方案,申请专利和软件著作权3-5项。

9.高原湖泊精准治污与水质响应评估决策技术研究

研发内容:基于污染源解析技术和高精度三维水质水动力模型,选择云南典型富营养化的高原湖泊,研究高原湖泊流域污染源与水质响应之间的源解析关系,开发基于水质目标优化管理的流域水污染治理工程评估与优化决策系统,开展基于容量总量的精准治污及水质达标政策组合设计,蓝藻水华动态机制研究与防治应用。 

考核指标:构建高原湖泊流域水污染综合治理技术和水环境管理技术体系,并得到验证和推广应用;建成典型湖泊流域水污染综合治理与水质目标管理技术成果可视化展示和共享平台;提出以水质改善税费政策改革研究和水源地及跨界断面生态补偿方案为主的政策组合建议6-8项;建立典型高原湖泊流域水污染治理工程评估系统和动态优化决策平台;申请专利和软件著作权3-5项。

(三)食品质量与安全关键技术创新与示范重点专项

重点解决制约我省食品安全源头控制、生产经营管理及监管急需的药物与重金属残留高效检测、快速检测装备、食品品质质量保真技术、食品追溯、污染物危害评估与预警等关键技术,增强我省食品安全检测、真伪鉴别、品质保障、风险评估、应急监管等自主创新能力,建成符合我省省情的食品安全科技支撑体系。本专项拟启动6个研究方向,每个研究方向拟支持1-2个项目。

1.复杂食品基质农兽药残留筛查确证与高效检测技术研究

研发内容:针对我国现有农兽药残留检测方法复杂样品检测灵敏度低、未知成分易漏检、多组分检测成本高等问题,选择蔬菜、大米、食用油、三七、生鲜乳、水产品等复杂基质食品,研究农兽药残留、违禁药物及其代谢物分离净化新方法和新材料,以及未知成分快速筛查与结构鉴定技术,建立不同食品种类药物残留检测前处理及筛查确证技术平台。研究色谱、质谱联用、多维色谱联用以及非标物定量技术,建立农兽药残留、违禁药物及其代谢物非定向高效定量检测技术,并在农兽药执法监管和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监督抽查等大批量样品检测中应用。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建立一套按脂肪和含水量分类的食品中农兽药残留前处理及筛查确证技术平台,具备对食品中未知农兽药残留快速筛查与结构鉴定能力。新建农兽药残留、违禁药物及其代谢物检测新方法8-10项,方法准确度、精密度满足药物残留分析技术要求,检测低限达到国内外技术法规和限量标准要求,检测周期比现行方法缩短40%以上,检测成本降低30%以上。研制农兽药残留检测分离净化新产品3-5个,完成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及未知农兽药筛查鉴定样品2000个。【预期性指标】申请专利2-3项。

2.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及智能化监管装备开发

研发内容:针对农产品检验中的重金属、农兽药残留,以及餐饮业监管中的致病微生物等食品安全危害物的快速检测需求,利用分子印迹、模拟酶等仿生材料,以及碳基纳米材料和金基纳米材料等增强新材料,研发基于微阵列、电化学、免疫生物传感器的便携设备,结合智能仿真和互联网+技术,研制系列稳定、灵敏、便携的重金属(铬、镉、铜等)、农兽药残留(氧乐果、毒死蜱、莱克多巴胺等),以及致病微生物的快速检测试剂和配套智能化装备。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研发快速检测关键技术及智能化装备5-10台套;开发配套快速检测试剂产品5-10种;制定技术标准与生产规程5-10项。【预期性指标】申请发明专利10项。

3.云南食品全产业链品质质量控制与追溯关键技术研发

研发内容:重点研究和开发食品物理加工、化学处理、生物转化等加工、储运过程中品质质量危害因子检测技术及品质劣变控制技术;开展从原料到成品的基于特征性组分及蛋白组学、基因组学的多维食品评价鉴伪新技术研究,开展食品真实表征属性识别新技术研究;开展食品原料与接触材料质量危害因子控制技术研究;建立云南食品原料基地、加工、流通全过程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技术体系;建立云南食品供应链数据传输与交换技术体系,集成云南食品质量安全追溯与监管平台;编制完成云南食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采集、编码、标签标识规范;建立云南食品企业生产管理服务平台,实现与追溯系统的无缝对接;构建云南食品产业技术服务平台,整合行业资源,为云南食品产业提供全方位技术服务。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以大米、云茶、松茸、火腿、三七、蜂蜜等为对象,开发和构建全程无缝实时的食品品质质量与营养智能化监测云服务示范平台1;建立云南食品供应链数据传输与交换技术体系,构建云南食品质量安全追溯与监管平台2套;建立云南食品企业生产管理服务平台1套;构建云南食品产业技术服务平台1套;研发形成加工食品原料和食品品质保障技术或技术规范5—10项,食品真实表征属性识别新技术和劣变因子新型检测技术5—10项,多维食品评价鉴伪新技术及真伪鉴别用标准物质3-5;编制完成云南食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采集、编码、标签标识规范1套。【预期性指标】构建大米、云茶、松茸、火腿、三七、蜂蜜等食品生产全链条真实属性溯源和风味、外观品质标准化评价技术体系,形成食品品质质量溯源、监控及反欺诈的技术能力;为食品企业提供全方位技术服务;申报专利10项,申请软件著作权4项。

4.云南跨境食品安全控制数据库构建及创新集成开发

研发内容:基于大数据技术构建食品潜在和新发有害物及其代谢物残留数据库,建设边贸食品中食源性病原微生物、化学危害物及人工改造微生物监控与溯源平台。重点研究云南省高频跨境食品潜在和新发化学、生物危害物及有害代谢物多元识别与集成控制技术;构建基于大数据技术的食品潜在和新发有害物及其代谢物残留数据库;开展跨境食品标志性特征DNA、多肽、稳定同位素、矿质元素或化合物身份鉴别技术并建立相应数据库;研发快速通关关键技术并构建智慧口岸信息平台;建设跨境食品危害因子数据清洗加工、整合存储与分析挖掘信息预警平台;建设边贸食品中食源性病原微生物及人工改造微生物监控与溯源平台。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建立跨境产品溯源、身份鉴别及新发和潜在有害物发掘识别技术5—7项,质量控制技术5—7项,建立跨境食品身份标识特征DNA、多肽及化合物数据库、潜在和新发有害物残留数据库、边贸食品食源性微生物耐药性及致病性数据库3—5个;建立出口食品质量控制示范基地3—5个。【预期性指标】建成跨境特色农产品质量评价预警技术支撑体系,编制相关技术标准3—5项,申请专利5—10项。

5.云南特殊地区、特殊人群、特殊食材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与防控技术研究

研发内容:针对跨境及少数民族高危饮食习惯(如傣族等少数民族的撒撇、白族的生皮等)和特殊养生药膳食材(三七、天麻等),研究科学、合理、可行的地方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和标准(如餐饮药膳准入及监管标准等)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针对跨境及少数民族饮食习惯(如傣族等少数民族的撒撇、白族地区的生皮等)的食品安全监管标准和管理办法3-5个;特殊药膳食材(三七、天麻等)的养生药膳准入标准和监管办法3-5个;特色旅游食品安全监管标准和管理办法3-5个;地方及跨境食品、野菜、野果准入(尤其是准入餐饮业和集体活动餐饮、集体食堂等)标准和监管办法3-5个。【预期性指标】申请专利10-15件,部分管理办法和标准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认可。

6.云南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全基因组溯源技术及其耐药性风险评估

研发内容:针对我省不同区域(129个县)速冻食品、食用菌、熟食、肉与肉制品、奶与奶制品、水产品、蔬菜等品类,分析致病菌污染状况、风险识别、分布规律以及危害形成;构建基于全基因组测序食源性致病微生物溯源技术(建立分子溯源数据库:菌种编号、菌种名称、菌株来源、采样地点、血清型、毒力基因、ERIC图谱、基因序列等);建立基于微生物自动鉴定系统与PCR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相结合的食源性致病微生物高通量检测技术;重点构建云南食源性致病菌耐药性风险评估模型,对云南食品中的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的抗药性(氨苄西林、阿莫西林、替卡西林、头孢噻肟、头孢噻吩、头孢他啶、环丙沙星、萘啶酮酸;庆大霉素、卡霉那素、链霉素、磺胺、新诺明、亚胺培南、氯霉素)及风险开展评估研究。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摸清云南不同区域速冻食品、食用菌、熟食、肉与肉制品、奶与奶制品、水产品、蔬菜等品类致病菌污染状况;构建基于全基因组测序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分子溯源数据库1套;获得一批食源性致病微生物高通量检测技术和全基因组溯源技术5-10项;明确云南食源性致病菌耐药性风险,提出防控技术5-10项;建立云南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大数据库1个。【预期性指标】申请发明专利5-6项。

(四)防灾减灾关键技术创新重点专项

针对我省地震、灾害性天气、滑坡泥石流等主要自然灾害开展预测预报、动态监测和风险评估技术研究,全球气候变化下主要自然灾害、区域范围内灾害预测预报技术系统与应用示范,以及我省高山峡谷区重大地质灾害、矿山地质灾害、高原盆地地下空间工程地质问题等研究,进一步健全我省防灾减灾科技创新体系,不断提升我省综合防灾减灾能力。本专项拟启动8个研究方向,每个研究方向拟支持1-2个项目。

1.高位远程滑坡、泥石流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研究

研发内容:高位远程滑坡、泥石流的形成条件、诱发因素和预警判据;高位远程滑坡、泥石流形成及运动机理;监测网点的科学构建方案和规程;地质灾害监测预警阈值设定;滑坡、泥石流监测预警模型、监测预警偏差识别与纠正。选择滇西北横断山区、滇东北乌蒙山区、滇南哀牢山南段为重点研究与示范区,开展高位远程滑坡、泥石流灾害监测技术方法实验与示范研究。

考核指标:1、编制出版以州、市为单元的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图1册、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图1册、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网点规划图1册;2、在研究周期内监测示范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发灾时能实现成功预警;3、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作手册1册。

2.高山峡谷区重大地质灾害隐患治理工程技术研究

研发内容:开展国内深层滑坡、特大型泥石流的特征和防治工程现状研究;高山峡谷区深层滑坡、特大型泥石流灾害工程地质特性研究,提出防治工程设计新理念、新原理、新方法;高山峡谷区深层滑坡、特大型泥石流有效勘查评价技术方法、防治工程结构设计方案及相关技术参数和质量标准研究。

考核指标:1以德钦县城及澜沧江河谷阶地上的西当、斯农、布村一带拓展区地质灾害勘查及防治为示范工程,研究提出创新型防治工程和结构设计方案,经应用检验防治效果优良;2、获得发明专利1项。

3.矿山地质灾害勘查预警及防治技术研究

研发内容:系统收集各类信息,综合研究国内外矿山地质灾害勘查、预警和防治技术,分析矿山地质灾害防治及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对我国矿山地质灾害的勘查、预警和防治工作进行经验总结和问题分析;运用“3S”技术调查研究各类矿山地质灾害的类型、特征,进行矿山地质灾害分类和评价;分别选取典型矿山进行深入调查,应用地球物理勘查技术调查分析各种矿山地质灾害的成因与运动机制,研究矿山地质灾害的成灾规律;结合重大矿山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程建设项目,研究提出矿山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技术方案、有效勘查治理技术方案、地质环境保护及有效管理措施。

考核指标:1.结合地质环境分区、矿山地质灾害类型和特征,提出矿山地质灾害的勘查、预警和防治模式;2.完成2项典型矿山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勘查和防治示范工程建设,经检验获得显著成效;3.获得发明专利1项。

4.高原盆地地下空间地质结构与工程地质问题研究

研发内容:主要针对地下轨道交通通道、大断面超深基坑、轨道交通与商业综合体等地下空间开发影响空间范围开展研究,研究其地质结构及岩土工程地质属性,特殊土、地下水、活动断裂、岩溶的特性及工程地质问题,成灾类型及机理,并研究提出地下空间开发的岩土环境保护及城市地下空间防灾减灾技术措施。

考核指标:1.查明高原盆地地下空间地质结构及岩土工程地质属性;2.厘清高原盆地地下空间重大工程地质问题及突发灾害类型及成因机制;3.提出地下空间开发的岩土环境保护及城市地下空间防灾减灾技术方法及综合方案,并在具体工程中得到实际应用;4.获得发明专利1项。

5.全球气候变化趋势下气象灾害发生发展及其对云南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的影响研究

研发内容:分析近1030年我省主要气象灾害干旱、低温雨雪天气、暴雨洪涝这三类天气气候事件的最新变化及其危害影响特征,建立它们的预测预报数值模式。据此,开展烟、茶、糖、胶、花卉、咖啡等作物种植区划研究,针对不同区域气候带进行不同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主要作物品种气象灾害受灾指标的研究,开展高原特色农业的精细化气象服务方法的研究。

考核指标:提出灾害的天气、气候物理模型;提出未来10年云南这三类气象灾害发生、发展变化趋势及其预测报告;建立云南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上述主要品种的精细化的气候区划指标;提出上述作物品种的气象灾害受灾指标;完成云南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主要品种的周年气象指数服务方案。

6.澜沧江湄公河流域极端天气事件预报、预警的服务技术方法研究

研发内容:调查分析澜沧江湄公河流域沿途各国主要城镇对极端天气的敏感性,主要针对强对流雷暴天气、气候干旱以及南海西行台风、孟加拉湾风暴等进行监测和预警,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手段,研发与之适应的综合业务支撑技术。

考核指标:提出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强对流雷暴天气.南海西行台风、孟湾风暴以及流域干旱气候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形成的预警指标体系;研究一套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澜沧江湄公河流域预警服务技术体系。

7.云南农村特色建筑的抗震及应急研究

研发内容:针对云南农村传统建筑结构特点,研究分析建筑抗震加固的低造价、便施工的新技术,既保护了原有的建筑特色,又增加了抗震防灾功能,提升云南建筑的民族气质。针对云南省多民族的特点,选择典型的民族建筑如白族三房一照壁民居、彝族土掌房民居等,结合近年来云南农村人口结构的老龄化、低龄化特点,结合我省的新农村建设的现代需求,结合典型旅游小镇建设中的传统特色建筑的要求,研究新时代农村民居建筑的抗震技术与地震疏散特点,提出农村建筑地震灾害时进行防震与自救的关键技术与通用措施。

考核指标:提出适合于云南农村特色建筑的抗震加固技术,拟订通用的农村特色建筑抗震技术导则;开展农村建筑的抗震示范工程;研究农村人居特点的地震疏散方法与农村地震自救的常备技术。

(五)适用临床医疗技术研究重点专项

围绕临床医疗新技术的研究,以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和临床医疗技术为目标,主要任务是获取一批预测、诊断、防控、治疗新技术以及相应仪器设备等,并实现临床的推广应用。

专项有关说明:项目由医疗卫生机构,或涉医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牵头申报,鼓励产学研用结合共同申报。

1.感染性疾病诊治和预警预测新技术研究

研发内容:开展新突发传染病的病原体诊断新技术的研究,提高新突发急性传染病的防控水平和应对能力;预警、预测和早期诊断感染性疾病重症化的新指标、新技术、新方法。

考核指标:研发新突发传染病病原体快速诊断新试剂、新技术;研发能预警、预测和早期诊断感染性疾病重症化的新技术、新指标、新试剂。

2.常见高发恶性肿瘤诊治新技术应用研究

研发内容:研究用于常见高发恶性肿瘤的高危人群筛查、早期诊断、疗效评估、药敏及耐药监测等诊断新技术;研究可显著提高疗效的治疗新技术。

考核指标:针对常见高发恶性肿瘤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结合队列研究和大样本的随机对照研究,通过分子生物学等手段,研发新的筛查技术和早期诊断技术;研究能显著提高疗效的肿瘤手术、放疗及免疫治疗新技术,实现肿瘤的精准诊治,延长患者生存期并提高生活质量。

3.高龄(再)生育母亲安全、子代健康关键技术研究

项目内容:基于国家需求和云南省情,研究高龄再生育相关的生殖能力和生育风险的临床预测和防控技术,研究高龄(再)生育子代的孕前、产前诊断和干预关键技术。

考核指标::研发不少于3项基于省情的高龄(再)生育妇女相关的生殖能力和生育风险临床预测和防控技术,使关口前移、精准防控该类妇女疤痕子宫妊娠、复发性流产、早发性(先兆)子痫、凶险型前置胎盘和胎盘植入等主要生殖健康风险和危害;研发不少于3项基于省情的高龄(再)生育子代的孕前、产前(无创或二代测序等)诊断和干预关键技术,显著提升该类子代高龄生育相关的主要遗传代谢疾病和出生缺陷防控精度、效率、安全性和可接受度;相关研究成果有创新性或自主知识产权,在全省开展示范,并向全国推广应用。

4.重要眼表疾病预防和诊治新技术研究

研发内容:研发重要眼表疾病的有效预防方法,研究重要眼表疾病的非手术及手术治疗新技术。

考核指标:提出并证实重要眼表疾病(干眼症、溢泪、翼状胬肉等)的主要暴露因素,针对暴露因素研发有效的预防方法,相关技术或产品形成专利并推广应用。针对干眼症、溢泪等疾病的临床特点及目前治疗方法的缺陷研发出疗效显著、应用简单的仪器设备或新治疗方法。对目前已在应用的手术治疗方法进行改进或创新,研发出能提高诊治效果、增加患者满意度并适合普遍推广的新技术。

5.老年常见病综合治疗技术应用研究

研发内容:针对我国和省老年人群特点,研究主要老年常见病的综合诊治方法,研发老年常见病慢性期管理新技术。

考核指标:研究老年常见病(如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认知功能障碍、失能、骨质疏松、老年衰弱综合征等)的主要病因学特征,针对危险因素研发有效防治方案,为进一步开展早期诊断、临床干预提供技术支撑。对目前已有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认知功能障碍、失能、骨质疏松、老年衰弱综合征等老年常见病的临床诊治进行改进和创新,研发出能够对老年患者综合评估、早期诊断,提高治疗效果且适宜推广应用的新技术。

6.重大心脑血管病诊治新技术研究

研发内容:基于国家和省疾病谱和死因谱,开展对重大心脑血管病早期诊疗、诊治新技术及策略研究,提高对重大心脑血管病的防治水平。

考核指标:研发对未破裂动脉瘤的早期检测、评估及干预的关键技术,破裂风险评估体系,制定精准治疗策略;研发破裂动脉瘤的诊治新技术;研究基于影像学的急性期血管闭塞病因诊断新方法,研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超早期再灌注治疗关键适宜技术;研发心脑血管病联防联治的关键技术。

(六)干细胞与组织工程重点专项

围绕干细胞产业链中的关键环节,重点解决产业发展关键技术问题,建设一批以干细胞库为基础的产业基地,建成一批以产品和技术研发为主业的干细胞技术平台,培育一批临床研究与治疗中心,推进干细胞产业规模化、规范化健康发展。

1.关键技术研究

研发内容:重点开展符合临床级别的多能干细胞制备与诱导分化技术;针对遗传缺陷的干细胞基因修饰技术;以间质干细胞为代表的成体干细胞分离扩增、存储、示踪等技术及细胞库相关技术研发;临床级别的组织构建技术。

考核指标:建立临床级别干细胞的制备技术体系,建立干细胞应用安全性及质量的判定标准;建立高效修复基因突变的技术平台;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组织构建技术;建立3-5项干细胞分离扩增、制备、存储运输、示踪技术及相关标准;申请发明专利20项以上,每个课题原则上获得发明专利2项以上。

有关说明:申报团队具有很好的研究基础及前期技术;申报团队承担过或正在承担国家级干细胞研究课题或具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优先支持。

2.临床转化研究

研发内容:重点支持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如儿童脑瘫、老年退行性疾病等)、自身免疫病、内分泌与代谢性疾病的干细胞治疗,建立符合临床应用的干细胞安全与质量控制标准,研究并制订干细胞临床准入规范及伦理指导原则;开展国际注册的多中心临床实验,全面评估干细胞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获得干细胞治疗的临床应用方案。

考核指标:完成3项以上国际注册的干细胞多中心临床试验,并获得可推广的临床应用方案;申请发明专利10项,每个课题原则上获得发明专利1项以上。

有关说明:产学研联合申请,研究队伍应包括大学或科研机构、三甲临床医院、标准制定机构或企业;已建立获GMP认证的干细胞生产场地;已完成初步临床安全性与有效性的试验。

3.产品研究开发

研发内容:开展以干细胞、组织工程为代表的细胞治疗产品或技术研发并实现产业化;研发可用于干细胞规模化、标准化分离、制备、存储的生产设备与试剂;研发可用于药物筛选和毒理评价的工程干细胞株。

考核指标:获得1项以上干细胞与组织工程产品注册证;获得1项以上组织工程产品的企业标准与技术规范;完成1-2个干细胞分离、制备、存储的生产设备的研制与报批;申请发明专利10项,每个课题原则上获得发明专利1项以上;培养和壮大2-3家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干细胞行业知名企业。

有关说明:企业牵头申报,产学研联合申请,研究队伍应包括企业、大学或科研机构、三甲临床医院、标准制定机构等;已建立获GMP认证的生产场地;已完成初步临床安全性与有效性的试验。

4.创新载体建设 

研发内容:1.干细胞与再生医学产品研发平台。依托我省干细胞与组织工程领域具有研究基础和较强优势的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干细胞与再生医学产品开发平台建设,引进一批干细胞领域创新领军人才,组织开展干细胞与组织工程领域前沿关键技术研发,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研发一批干细胞相关产品及治疗药物。2.干细胞与再生医学产品产业化平台。支持高校、科研机构和干细胞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建设一批国内领先、与国际接轨的干细胞产、学、研综合开发平台,建设一批干细胞产业化基地和院士工作站。鼓励从事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的科研院所、医疗机构和企业开展联盟合作,开展技术分工合作,实行知识产权共享,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运用。3.干细胞临床应用与转化示范基地。依托具有工作基础的三甲医院,建立通过GMP认证的干细胞制备实验室,建设干细胞临床研究与转化示范基地,并依托示范基地开展规范的临床试验,开展国际注册的临床试验,完成相关疾病干细胞治疗的临床应用方案,为推动干细胞治疗技术的科学、有序发展提供实践依据。

考核指标:1.建成1-2家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干细胞与组织工程重大创新平台,拥有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开发设备和技术储备。2.引进一批包括院士、千人计划在内的干细胞与组织工程研究领军人才团队,建立一支稳定、高素质的干细胞研究开发人才。3.成功转化一批干细胞与组织工程关键技术,通过产学研合作开发出一批干细胞与组织工程产品,实现临床应用,形成多套临床应用方案,推进干细胞与组织工程产品实现产业化。

(七)信息技术应用与示范重点专项

围绕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链中的关键环节、特殊人群,跟踪国际前沿技术发展趋势,重点解决产业发展关键技术问题,建设一批基于互联网的信息化应用平台,提供一批健康管理解决方案和模式。

    1.基于互联网+”的健康医疗技术研究

研发内容:支持基于互联网+”技术平台的区域健康医疗示范研究;围绕重大疾病、常见病的移动智慧医疗核心设备及服务终端创新功能研发;针对不同人群健康医疗需求的高互动性、具备个性化功能的实时健康监测系统研发;特定健康状态障碍的互联网+”健康解决方案及数字健康家庭医疗解决方案研究。

2.老年、残障康复技术研究与应用

研发内容:紧密结合养老服务体系、残障服务体系建设需求,研究满足老年康复、残障康复、生活照料需求的示范产品和技术解决方案。开展基于信息化的,具备一键呼叫功能的老年人居家养老综合服务系统示范研究;探索建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新模式。

3.中药资源动态监测与中药交易电子商务平台建设研究

研发内容:支持滇产道地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能力信息与技术服务体系和动态监测及预警系统的建设研究;支持中药商贸数据信息平台研究与示范;支持中药商贸服务的电子商务交易技术、可视化中药图像鉴别技术与电子商务融合技术研究与示范。

4.中医药特色的养生智能系统研究

研发内容:支持基于信息技术、中医药理论等技术与理论,开发针对不同证型或体质人群在以中医药为特色的心理调适、运动养生、音乐调理、药食药膳、生活起居等方面的养生智能系统研究与示范。

四、对外科技合作

为落实《国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科技创新合作专项规划》、《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科技创新中心专项规划》、《云南省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和科技入滇工作要求,以深入实施一带一路及我省创新驱动发展等战略为重点,发挥有关单位的创新作用,深化科技对外开放与合作,提升我省自主创新能力和对外转移转化辐射能力,促进国内外创新资源和要素向云南汇集,推进面向南亚东南亚的技术和产品的转移转化。

(一)国际科技合作专项

1.先进技术成果引进和联合研发及应用

研发内容:结合我省重点产业发展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需求,支持生物医药大健康、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等产业发展需求技术成果引进或合作实施先进技术联合研发示范应用,提升我省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发展水平。拟支持项目数预计10项左右。

实现目标:从发达国家引进技术成果10项左右,通过联合研究开发,实现技术突破4项左右,在我省应用转化技术成果,并形成新产品。

2.先进实用技术及产品的输出转移

研发内容:根据南亚东南亚国家的技术需求,发挥我技术比较优势,支持种养殖、品种筛选、节能技术等在南亚东南亚国家开展合作研究和先进适用技术的应用示范。通过开展合作研发及应用示范,解决我相关技术在南亚东南亚国家的实用性问题,促进技术、产品走出去,实现互利共赢。拟支持项目数预计10项左右。

实现目标:筛选适应南亚东南亚国家农业生产特点的优良品种6个左右,节能技术产品1项以上;在我国(境)外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优先示范推广优良品种和节能技术,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申报要求:

1.申报时应结合项目技术合作需求提出系统性合作方案。方案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合作意义,合作重点内容(结合具体项目提出拟共同解决的关键问题、拟采取的合作方式与技术路线等),预期成果,前期合作基础,合作可行性。

2.项目需有良好的合作基础,国外合作方资信可靠,承担单位和合作单位需落实规范合法、权责清晰的合作协议或合同。优先支持依托国家级和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申报实施的项目。

(二)科技入滇专项

充分利用国内知名院所、高校、企业在技术、人才等方面的优势,支持我省企事业单位与国内知名科研机构、高校和科技型企业合作,引进其科技成果、联合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及新产品开发,推动其到我省建立研发机构和技术转移机构,解决我省八大产业发展科技难题,促进产业发展,实现四个落地。优先支持第三届科技入滇签约落地项目。拟支持项目数预计20项左右。

申报要求:

1.项目需有良好的合作基础,技术的起点和成熟度高,可靠性强,项目示范带动作用明显,对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撑作用突出。

2.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项目主要以企业为申报主体,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为支撑,鼓励产学研结合;以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为主体申报的,应有相关企业为依托。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申报的项目优先支持。

3.企业上年度销售收入达5000万元以上(农业龙头企业上年度销售收入达3000万元以上,申报重大新产品开发项目的企业上年度销售收入达1000万元以上),资产负债率不高于70%。提供经中介机构审计的上年度财务报表。

4.企业牵头申报的项目,自筹经费与申请省科技经费资助的比例在41以上,且自筹经费已落实。

5.项目负责人应是具有协调能力的单位负责人。

技术成果提供方应是省外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或科技型企业。合作各方已参照科技部技术合同示范文本格式签订了规范、合法、有效的技术合同。采用的技术已经经过中试规模以上的研究试验;相关配套的试验条件、生产基地或关联工程、配套的生产环境、所需的能源与材料已落实。


联系人及电话: 常青 15877901281   

邮箱:304534746@qq.com

  址:昆明市官渡区董家湾岔街27号鸿运都市别墅

  编:650011





选择样式

选择布局
选择颜色
选择背景
选择背景